6月21日,剑桥大学科学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一项大样本队列研究报告,分析包括了近1万名BRCA1或 BRCA2 基因突变的妇女,评估了突变携带者发生乳腺癌、卵巢癌、对侧乳腺癌的年龄相关风险,旨在预估有这些基因突变的女性罹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年龄特异性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携带BRCA1基因缺陷的女性中有72%会患乳腺癌,44%的人在80岁时会患上卵巢癌;同样他们发现69%的携带BRCA2基因缺陷的妇女会患乳腺癌,17%会在80岁患上卵巢癌。

  然而,对于这两种癌症,女性的家族史都会影响这种风险——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女性的亲属患上乳腺癌,那么她自己的风险就会比没有家族病史的携带者高。这说明,罹患癌症的风险也受患者家族史和突变位点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试验数据分析

  据悉,该研究涉及1997~2011年入组BRCA突变携带女性9856例,其中94%来自癌症家族遗传门诊、6%来自人群研究,BRCA1突变者6036例、BRCA2突变者3820例,入组时无癌症人数5046例、已有单侧乳腺癌或卵巢癌人数4810例。

  癌症是全美第二大“死亡杀手,1/4的死亡源自癌症”——美国癌症协会

  对BRCA1或BRCA2突变妇女进行最佳的临床管理依赖于对年龄特异性罹患癌症风险作出精确的估测。这些数据可被用来估计得益于预防措施的患癌绝对风险的降幅,并能对决定在什么年龄开始做癌症筛检提供信息。

  在中位时间为5的追踪期内,有426名女性被诊断罹患乳腺癌,109人罹患卵巢癌,245人罹患对侧乳腺癌(即新出现的乳腺癌与先前诊断的乳腺癌位于不同的乳房)。

  其中,乳腺癌发病率从成年后早期迅速增加,携带BRCA1基因突变者的发病高峰期在30~40岁,携带BRCA2基因突变者的发病高峰期在40~50岁,然后他们保持近似恒定的发病率(每年20~30‰)直至80岁。如上表所示,试验结果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受试者到80岁时的累计乳腺癌罹患风险为:72%(BRCA1携带者)和 69%(BRCA2携带者);受试者到 80 岁时的累计卵巢癌罹患风险为 44%(BRCA1携带者)及 17%(BRCA2携带者);在最先诊断罹患乳腺癌后 20 年时发生对侧乳腺癌的累计风险为 40%(BRCA1携带者)和 26%(BRCA2携带者)。

  2)BRCA1 携带者在成年后早期到30-40 岁时(BRCA2 携带者则从成年后早期到40-50 岁时)的乳腺癌发病率会快速增加,但此后直到 80 岁时的乳腺癌发病率则会维持在相同的恒定水平。

  3)BRCA1 和 BRCA2 携带者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会随着其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和和二级亲属(叔、伯、舅、姑、姨、祖父母、外祖父母)被诊断乳腺癌人数增加而增加。

  4)罹患癌症的风险会随着突变位于BRCA1或BRCA2基因内的部位而异。

  研究意义

  迄今为止公布的BRCA1和BRCA2基因的妇女的前瞻性研究非常小,最大的仅基于64例乳腺癌。这项研究对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突变女性进行最佳临床管理,有赖于对不同年龄的癌症风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精准评估,这些数据可被用于评估相关预防措施对癌症风险的降低程度,并为决定什么年龄开始癌症筛查提供依据。因此,个性化咨询应该结合家族史档案和基因突变部位。

  研究的主要作者、来自剑桥大学公共卫生和基础保健部门Antonis Antoniou教授表示,我们已经能够提供不同年龄层的风险,最精确的估计的日期,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对BRCA1和BRCA2基因缺陷妇女的咨询和临床管理提供更多的信心。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高级临床顾问Arnie Purushotham教授则表示,携带BRCA基因的女性更易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该研究可以帮助妇女和她们的医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罹患癌症的风险。结合家族史和BRCA基因突变位点可以帮助妇女决定他们可能想要降低乳腺癌风险的措施,如预防性手术、药物治疗或改变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

基因新技术可在48小时内制造测试千种基因突变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TARDIS,可一举测试数千种基因突变的影响,将以往需要耗时多年的工作压缩到几天内。生物学家可借此在动物身上开展新实验,比较一种基因的多种突变,找出导致特定特征的突变......

探寻年轻乳腺癌诊治的“中国化之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及其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我国年轻乳腺癌诊治的若干问题与思考》一文指出,我国年轻乳腺癌尚存在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患者寻求生育力保存、治疗......

64%中国癌症患者有可用药的潜在临床基因突变

论文截图研究人员在分析数据(受访者供图)近日,《自然-通讯》刊发了一项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铭辉教授团队联合多家医院及至本医疗针对亚洲癌症人群基因组特征的研究成果。该成果从基因层面将中国人群与西方......

新研究揭示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基因突变致病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王红艳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陈继团队合作,发现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中KCTD7(一个染色体基因)失活,干扰溶酶体水解酶类的分选和转运,进而导致溶酶体功能缺陷和疾病发......

《Science》:40岁后大脑开始衰老的指示灯

早期发育的基因突变与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几种精神疾病有关,这些疾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和成年早期表现出来。然而,突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的,另一种是自发发生的,在受精后由环境诱发的,可以持续一生的突变。......

有些人为何会产生攻击行为?或与基因突变有关

科技日报记者金凤人群中,有人温文尔雅,有人暴虐无常。最新研究发现,那些有攻击行为的人,体内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记者16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石云教授团队联合中外学者研究发现,编码大脑内谷氨酸受体......

突变“热点”揭示癌症诱发新因素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师们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癌症进化中一个此前未被认识到的关键角色:基因组某些区域发生的簇状突变。研究人员发现,“簇状体细胞突变”在大约10%的人身上诱发了癌症进展,了解它......

狗狗为啥变小?基因突变源自古代狼

人们普遍认为,像博美犬和吉娃娃这样的小型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想要小巧可爱的伴侣。但1月28日,发表于细胞出版社(CellPress)旗下期刊CurrentBiology(《当代生物学》)的一篇论文......

研究发现我国家马体高变异的主效基因突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成功解析了我国家马体高变异的主效基因突变,并发现该突变最早出现在距今2300年蒙古帝国时期的古马群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

揭示Wolfram综合征致病基因WFS1突变诱发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Wolfram综合征(Wolframsyndrome/WS)是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糖尿病、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和尿崩症等,糖尿病是其首发症状。Wolfram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