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陷学术争论,被质疑是否具有可重复性一年后,英国《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韩春雨称,撤稿是出于“科研记录的完整性”的主动行为,并表示“实验还需继续论证和完善”。

  “新华视点”记者就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权威专家。

  焦点一:撤稿是否等同于学术造假?

  按国际惯例,研究团队发表的文章结论必须是可重复的。“主动撤稿表明韩春雨团队也意识到他们文章有不能重复的问题。”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教授楼振昆说,“能够主动撤稿需要勇气,很多重复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愿主动撤稿。实验不能重复可能有多种原因,现在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韩春雨团队是造假。一般被动撤稿是查出有造假行为。希望韩春雨团队能够公布实验原始资料和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记录一步步重复,看是否能够重复出来。”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认为,撤稿是“重要一步”,让我对科学共同体有了些信心。他同时也期待下一步动作。“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到底是造假还是单纯的试验错误。”

  据了解,学者对于已发表的论文,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主动撤稿。例如,认为论文的证据不充分,试验数据还不能得出文中结论,或是认为数据处理不妥,暂不适合发表论文等。

  一些受访者认为,撤稿不等于造假。但也有不少研究人员感到“疑惑”:如果数据真实可靠,面对如此压力,韩春雨团队为何始终都不愿公布实验记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评论认为,韩春雨的技术在去年遭到大面积质疑后,一些业内人士其实心里都已下了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靠的研究结果。“我自己后来也仔细研究过相关知识和文献,发现NgAgo理论上就不可能具有和Cas9相同的基因编辑功能。”

  几位生物学领域的资深科学家表示:“我们几位同行讨论过也认真分析过韩春雨的论文,并且在2016年7月份意识到,这应该是学术造假。”“通俗点说,就是说这个蛋白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打开DNA进行剪切”“仔细阅读论文就能够知道,实验不可能成功”。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说:“新闻的常规是很快报道事情重要进展,科学新闻的国际标准是请多个专家读论文后发表评论。但即使这样,有时也不能判断其中的问题。好在科学研究的判断还有时间的考验,以及同行的重复和验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副主任刘承波认为,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另一方面,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鉴别是真科研还是假科研。这必须依靠我们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去解决,要做到“既鼓励创新,又杜绝造假”。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新年律师认为:如果是故意为之,旨在沽名钓誉,就构成学术造假。但如果这种结果非其主观为之,而是属于纯粹的方法或者技术问题,则不宜认定为学术欺诈。

  焦点二:国际上处理学术争议的科学途径是什么?

  韩春雨从“一鸣惊人”到同行质疑纷至沓来,到撤稿,过程跌宕起伏。

  那么,撤稿之后该何去何从?国际上处理学术争议的科学途径是什么?

  专家们表示,国外对于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调查都比较严格,遇到类似实验无法重复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会启动调查程序。一旦查明是学术造假的话,意味着研究者将身败名裂。论文的通讯作者必须承担主要责任,整个研究团队也须对此负责。而研究团队所在高校,作为学术诚信监管主体也应该承担一定后果。

  例如,美国的政策文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调查程序、各部门的职责、如何处理等都做出规定,相应的处罚包括辞退、降职、减薪、停招研究生、拒绝授予终身职教授等,并根据过错程度,数年内甚至终生不得再申请项目,也有因情节恶劣的学术造假锒铛入狱的例子。

  楼振昆说,对于类似事件,国外会邀请独立调查组,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调查。一经查实是学术造假,会遭到重罚,基本意味着学者的学术生涯结束。

  焦点三:相关调查是否会启动?

  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公布《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集中被撤事件调查处理结果:“坚持眼睛向内,坚决打击学术不端”。

  科技部门表示对韩春雨学术争议高度关注。

  河北科技大学3日在官网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楼振昆认为,学校和河北省有关部门以及第三方调查组都应该组织调查。事实上,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是这一事件的利益相关方,也许因此学校没有进行调查的动力。不少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介入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还有多位专家提出,在调查的过程中,韩春雨本人有义务在合理范围内披露他所掌握的数据和实验过程,河北科大应予积极配合。但河北科大作为利益相关方,应当适度回避,由第三方评测机构予以认定。

  “科学发展是不断证伪的过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说。期刊发表不一定代表正确。只要不是恶意欺骗或机构秘密,任何研究进展都应该及时在同行中公布、讨论。

  也有专家特别提出,搞科研还是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科学的成功是偶然,不成功才是常态,实事求是与宽容失败应并重。

相关文章

操纵同行评审?该知名出版社撤回283篇中国学者文章

2022年6月,Hindawi研究诚信团队利用审稿人活动数据库基础上的新的分析能力,在少数期刊的同行评议过程中发现了违规行为。初步调查的结果,Hindawi将撤回自2020年8月以来发表的16种期刊的......

学者的29篇文章被质疑数据异常,已被撤回4篇文章

磷酸化微管相关tau蛋白的脑累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及其相关tau病的主要标志病变之一。来自临床和动物研究的一致证据表明,神经炎症是这些疾病的特征。5-脂氧合酶(5LO)是一种酶蛋白,其代谢产物是具......

南京大学医学院一论文被撤:研究基因“不存在”

2022年12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转化医学期刊》(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在线发表撤稿说明称,撤回一篇论文,因为涉事论文中研究的基因不存在。涉事论文的通讯作者......

2022年中国学者最具影响力的10大撤稿/科研诚信事件

【1】操纵同行评审系类文章:Hindawi将撤回自2020年8月以来发表的16种期刊的511篇论文,截至2022年12月23日,已撤回中国学者110篇文章(点击阅读);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

Science今晨撤回“天使粒子”论文

北京时间11月18日凌晨3点,《科学》杂志发布“编辑撤稿”声明,撤回了一篇关于“天使粒子”的论文。这是继2021年3月《自然》撤回一篇该领域研究论文后,马约拉纳费米子研究又一次遭遇国际顶刊撤稿。此次被......

19年诺奖得主身陷“撤稿危机”,被质疑多年图片造假

格雷格·塞门扎(GreggL.Semenza)于2019年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因在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方面作出的重大研究贡献而受到表彰。然而自获奖之后,对其学术不端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硕士生发现“错误”引发撤稿!论文作者邀其署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01.shtm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硕士研究生保罗•洛德(PaulLod......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动撤回稿件,团队内鬼竟是他?

安阳师范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主动撤回刚发表两个多月的论文。9月14日,英国皇家化学会(RSC)著名期刊《材料化学A》(JournalofMaterialsC......

西安交大一附院一篇涉肝癌论文撤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40.shtm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感染科)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疾病科相关科研人员撤......

学术造假论文撤稿10年后,仍在被大量引用!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晨阳一篇学术造假论文,撤稿是其“命运”的终结吗?至少现实不是这样,它还可能反复被后续发表的论文所引用,继续误导研究。美国著名麻醉学家斯科特·鲁本(ScottReuben)学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