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04 09:32 原文链接: 海洋先导专项:铸科技利器探深海大洋

   8月29日,“科学”号圆满完成对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的考察任务返航。“这是人类首次对这座海山进行科学考察。”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徐奎栋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采集到许多未知新物种,像高度超出1米的海绵和珊瑚……”

  该航次执行的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WPOS,以下简称海洋先导专项)的科考任务。这是中科院有史以来在海洋领域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

  聚焦西太

  海洋科学具有大科学的特点,涵盖范围极其广泛,这就给海洋先导专项的部署提供了众多选择。拿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的话来说,对海洋先导专项进行总体设计,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

  “近海研究有良好基础但体现不出先导性,深海研究是发展方向但面临极大挑战。”孙松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考虑到我国对海洋科技的需求以及海洋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如何体现海洋科技领域的‘先导性’,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海洋研究起步晚,受到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和海洋探测装备等方面的诸多限制,主要海洋研究大多局限于中国近海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对深海大洋的研究鲜有涉猎,并且有限的调查研究仅限于大洋上层。因此,我国对全球海洋,特别是深海和大洋的动力环境、资源状况缺乏系统了解。

  于是,海洋先导专项将目标锁定在西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是比邻我国的大洋,是我国从近海走向大洋的必经之路。

  “开展西太平洋的研究将对气候变化、邻近大洋对中国近海环境的影响以及深海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2013年中科院正式启动海洋先导专项,首次将西太平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确定聚焦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热量传递,重点研究海气相互作用,提高气候预报的准确性;黑潮变异对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西太平洋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科学目标驱动下的海洋设备研发。

  系统攻关

  中科院的先导专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定位于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集科技攻关、队伍和平台建设于一体,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

  海洋先导专项也不例外。依托中科院海洋所、南海海洋所、烟台海岸带所、沈阳自动化所和大气所等单位,联合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国内外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不仅涉及到气候变化,也涉及到近海与大洋的相互作用、深海与表层海洋相互作用以及深部海洋的探索。”孙松说,“从立体来看,是从深海到表层、海气相互作用;从水平来看,涉及到大洋和近海;从学科上,涉及到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

  概括而言,就是以热带西太平洋为主要研究区域,兼顾东印度洋和印尼贯穿流,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系统调查与研究,推动我国深海大洋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海洋研究离不开考察与观测装备。海洋先导专项办公室主任、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李超伦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不同于一般的设备研发项目,专项的设备研发是在科学目标引导下,研发海洋探测与研究急需的装备,做到能用、好用、系列配套、综合配置,不单纯强求指标的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今年7月,“科学”号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自主式无人潜水器等系列海洋探测设备开展可靠性验证。

  “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多台(套)系列深海探测设备开展多平台协同综合立体观测。”李超伦表示,这些设备显示了一个国家的海洋科技水平,在国外很难买到。通过“多兵种作战”,为科学家综合分析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数据。

  前瞻引领

  截至目前,“科学”号已在海上工作超过900天,航行1.2万余海里,回收布放深海潜标73套次,“发现”号ROV下潜126次,获取冷泉、热液、海山等深海极端环境调查数据已逾5.2Tb,深海地质样品3余吨,大型生物样品3000余号,综合调查站位已逾450个。


相关文章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在深圳正式换届

4月27日至28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十二次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藻类学领域126家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近700名代表参加会议。藻类学分会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

揭示台湾以东涡流地形相互作用的能量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尹宝树团队在涡-流-地形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跨尺度能量串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海洋学杂志》。台湾东北水深变化剧烈,多尺度动力过程复杂,该区域是太平洋西传......

科学家解释中尺度涡海表热力信号变化特征机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峰团队基于多源遥感和实测数据,系统揭示了全球海洋中尺度涡在运动过程中的海表热力信号变化特征,并阐明其产生机理。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深海研究I》。封......

印度季风区降水触发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春在团队与中山大学副教授范汉杰合作,研究揭示了印度夏季风降水引发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的物理机制。......

基因编辑技术揭开海洋硅藻密度感知的谜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与合作者利用精准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海洋硅藻对种群密度信号的感知和传递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杂志》上。陆地和海洋中的动物会通过......

海洋牧场巨无霸“恒燚一号”平安出运

4月3日,在海巡船的护航下,巨型驳船“黄船030”轮装载深海养殖平台“恒燚一号”在广东惠来前詹港区安全出港,驶往湛江东海岛海洋牧场规划海域进行安装使用,这标志粤东地区先进海工制造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海......

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在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湖沼与海洋》。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与生物体中。然而,目前......

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

3月21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9%,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国家海洋信......

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童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提出,风驱动的海洋环流变化对热带太平洋变暖空间结构具有重要贡献。这项新观点发表于《自然-通讯》。......

南海海洋所揭示全球海洋板块多幕式进水率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等,在海洋岩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定量计算了全球海洋板块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冲带是海洋板块,尤其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