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基础研究进入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近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体现的特色可以用四个“出人意料”来形容:

  学科发展的全面加速出人意料。我国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排名2008年为世界第10位,2013年提升至第5位,2017年跃升至第2位。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科学三个学科发展进入总量并行阶段,发表的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一,学术影响力超过或接近美国。由数学、物理、天文、信息等学科组成的数理科学群虽尚不及美国,但亮点纷呈。如在几何与代数交叉、量子信息学、暗物质、超导、人工智能等方面成果突出。大生命科学高速发展。宏观生命科学领域,如农业科学、药学、生物学等发展接近于世界前列;分子生物科学布局完成、发展迅速;临床医学虽然差距较大,但增速最快,如2017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医学领域申请量达5.6万份。

  研究品质的上升出人意料。我国高影响力研究工作占世界份额达到甚至超过总学术产出占世界的份额。中国C9高校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占比超过日本RU11的对应占比。我国各学科领域加权的影响力指数(FWCI)从20年前的0.37增长至2016年的0.94,接近世界均值。

  青年科技人才的崛起出人意料。海外青年科技人才从十年前的少数回国发展,到当前的出国和回国基本平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千人计划等青年人才项目申请热度持续飙升,人才待遇空前提高。项目主持人年轻化趋势明显,如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的平均年龄近五年每年年轻一岁。

  国际合作对中国的期盼出人意料。我国在国际科学合作网络中已从2009年处于第一近邻圈的地位,上升为2014年的次中心位置。中国已成为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热门选会地址。国际科学合作方已从应对式的被动合作转为期盼式的主动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与49个国家或地区的91个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我国主导的“支持科学人才合作,共创‘一带一路’未来”国际研讨会,吸引了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资助机构参加。

  当前,中国基础研究渐入佳境,也应坚持“四个自信”:

  一是道路自信。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道路已在摸索中形成。一要坚持“筑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的发展方向;二要把握“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的战略导向;三要遵循“总量并行、贡献并行、源头并行”的发展节奏。

  二是理论自信。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我国基础研究当前的地位和未来发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充分认识到: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宇宙间一切自然事物演变的根本规律;科学研究活动要由量变引起研究品质的质变;否定之否定是科学认识螺旋式发展的必然。

  三是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实施31年来,已建立了一套完备、普惠、高效、优化、诚信的制度。“完备”表现为:建立了包含1部条例和28部管理办法的业务性规章制度体系,从严治党的规范性文件体系也即将完成。“普惠”表现为:2017年受理申请量已达19.43万份,资助项目4.1万项,体量全球最大。“高效”表现为:基金委全员每年人均受理项目近900项,全球最高,但组织实施费仅占0.88%,全球最低;每8.6篇国际科技论文中有1篇、每6.4篇高被引论文中有1篇论文是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所产出,排名世界第一。“优化”表现为:建立“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位一体资助格局,设立17类项目,实现了体量、年龄段、地区、类型的优化配置;资助率始终保持在全球公认的优化区间。“诚信”表现为:坚决捍卫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早在2007年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中列入相关条款,近五年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案件285件。

  四是文化自信。我国基础研究者要逐步确立文化自信,注意保持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基因,不必“言必称希腊、贤必举欧美”,对中华民族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造潜力应该充满信心。

相关文章

为什么中国的基础研究难获诺贝尔奖?

为什么中国的诺贝尔奖这么少?对这个问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没有正面回答,他反问:“为什么中国年轻的科学家总处于‘饥饿’之中?”庄辞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科研处处长,负责研......

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勉励学校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中国科大始终牢记习近平......

重庆成立首个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重点实验室

24日,重庆组建成立“重大地质事件与资源环境效应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并召开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该实验室依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直属科研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建设,成为重庆市首个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

【人民日报】目标导向,牵引基础研究

包信和院士在调试气氛扫描隧道显微镜。谢震霖摄江俊(右)和团队在调试机器化学家的操作精度。张大岗摄王博在观察多孔材料晶体。北京理工大学供图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

基础研究,于无人处更进一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967.shtm......

黑龙江英才计划打造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育样板

386名黑龙江中学生先后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跟随导师参与科学研究,三成以上的中学生高考后就读于基础学科……科技日报记者3月22日从黑龙江省科协获悉,在“英才计划”实施的第十一个年头,黑龙江省交出了令人满......

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揭牌

为响应国家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的号召,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3月21日,重庆理工大学举行2023几何拓扑学术论坛暨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把握大趋势下好基础研究“先手棋”今年重庆市......

写“材料”争“帽子”困扰科研人员基础研究减负任重道远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基础研究相当于科技大厦的“地基”,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就是“打地基”的人。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

持续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基本抓手,是实现我国经......

持续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基本抓手,是实现我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