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区域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成效评价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围绕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国家先后在喀斯特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截止2015年底,该地区整合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中央资金规模达1300多亿元。生态工程的投入与建设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是政府生态工程成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在评估问题上,大区域尺度上生态工程成效的识别与量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

  在王克林、岳跃民的指导下,该团队博士童晓伟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Martin Brandt等合作,将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评估与区域生态研究前沿紧密结合,集成长时间序列光学遥感影像、微波遥感影像、生态系统模型、气候变化及生态工程投入与治理地面核查等数据,发展了大区域尺度生态工程成效识别与厘定方法;阐明了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变特征与生态工程的实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土地过度利用地区及非工程区的越南、老挝和缅甸等邻国相比,工程实施前后、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季叶面积指数(LAI)变化速率由0.01m2 m-2y-1增加到0.02m2 m-2y-1(p<0.05),植被地上生物量固碳速率由0.14 Mg C ha-1y-1增加到0.3 Mg C ha-1y-1(p<0.01);首次证实了大规模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投入显著改善了区域尺度喀斯特生态系统属性,生态工程的实施降低了石漠化土地退化的风险,显著提高了区域尺度植被碳固定。工程实施后,仅滇桂黔三省植被地上生物量固碳达到4.7 Pg C(2012年),增加了9%(+0.05 Pg Cy-1),相比2010年至2050年中国森林14.95 Pg C的固碳潜力,生态工程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区可能有巨大的固碳潜力;揭示了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演变与气候变化、生态工程建设强度等的关联机制。

  在碳酸盐岩特殊地质背景制约下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整体恢复较慢。本研究表明即便是不利气候条件下、大规模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投入也能缓解气候变化对西南喀斯特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快喀斯特地区植被结构与功能的恢复。由于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差异,滇桂黔三省中,广西峰丛洼地区域植被恢复最为显著、贵州喀斯特高原次之、云南断陷盆地最慢。研究发现,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监测能够揭示生态系统属性的连续变化,但其较粗的空间分辨率可能无法有效反映植被种类和功能变化,以至于可能会掩盖不合理治理措施的影响,亟需结合较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及地面观测来开展西南喀斯特地区区域尺度生态工程成效系统评估,揭示生态工程成效,并识别人类活动(不合理干扰、保护与建设)和气候变化对不同尺度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该研究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国家喀斯特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报告,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并被选为该期刊创刊号封面。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ST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相关文章

研究者评估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恢复固碳潜力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近20年植被恢复固碳潜力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Earth’sFuture上。生态系统......

绘制出西南喀斯特地区复杂森林空间分布图

记者9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该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基于深度学习和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绘制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复杂森林空间分布图。近日,这一研究成......

亚洲喀斯特植物区系的迁入式样和驱动因子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团队以旧世界的苦苣苔亚科为模式类群,通过整合系统发生、分化时间、生物地理、祖先状态重建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亚洲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植物区系的迁入式样和潜在驱动因子。相关研究......

一洞一新种:救救喀斯特洞穴生物

拥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桂林,山水闻名于天下。当人们游览那些天然喀斯特洞穴时,可曾想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岩洞中,竟然也拥有着丰富、多样而独特的生物群落。然而,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

揭示水分影响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势调节及干旱脆弱性特征

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且极不连续,下伏的表层岩溶带裂隙管道发育,这不仅使得喀斯特生态水文过程和植物水分环境明显区别于绝大多数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亦更为脆弱。西南喀斯特地区系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

新研究揭示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格局的空间异质性

土壤水分的时间、空间格局是许多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状况的关键指标,可以帮助从事水文、气象和农业等领域的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与水文相关的生态模型和过程。版纳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博士研究生赵志猛在导师沈有信研......

林克剑等:草原生态修复亟需多样化集成化技术

我国草原幅员辽阔,覆盖着2/5的国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系国家生态安全、地区经济、人文历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草原生态......

研究在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土壤氮有效性调控因子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氮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域,是非地带性的生态脆弱......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研究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的发现及其意义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