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7-04 12:27 原文链接: 谢晓亮:从单细胞研究到高通量测序

  2011年7月第八期《自然—方法学》刊登了Monya Baker撰写的一篇人物特写,详细介绍了在当期发表的论文 “Fluorogenic DNA sequencing in PDMS microreactors”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学谢晓亮教授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全文翻译如下:

  在科学界,合情合理的实验也可能会出现令人吃惊的结果。当谈到他的实验室时,谢晓亮把他的主要研究分成三个领域:活体细胞中的动态基因表达研究,单分子酶学和免标记显微成像技术,而现在,又多了一个由于意外而诞生的新领域——高通量测序。

  目前常见的测序技术“焦磷酸测序”是通过边合成DNA边测序实现的,当加入新三磷酸核苷酸时,荧光素酶水解三磷酸键所产生的能量会以光的形式发出,然而光信号转瞬即逝,需要检测系统能够灵敏地捕捉到这一瞬间的光信号。 另一种常见的技术是基于荧光的测序,相比之下,它可以产生一个稳定的光信号,但需要很多额外的化学修饰步骤才能产生荧光。在这篇Nature Method 的文章中(指Sims, P.A., Greenleaf, W.J., Duan, H. & Xie, X.S.. Nat. Methods 8, 575–580 (2011).),谢晓亮和他的同事们推出了一种新型的测序技术,这种技术兼顾焦磷酸测序的简单流程和荧光检测的稳定信号,这使得高精确度并循环周期短的测序成为可能。

  单分子荧光酶学的开端要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谢晓亮作为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正在研究表征单个酶分子活性的方法,为此,他和同事曾应用过一个含有可发荧光的吖啶黄素基团的酶。那时,诸如 Helicos和Pacific Bioscience等公司也刚刚宣布了他们的DNA单分子测序计划。谢晓亮对把单分子酶学应用于DNA测序领域很感兴趣,但由于他已经在哈佛就职,这个想法仅仅被搁置于ZL层面。“我需要学着做个教授”,谢晓亮说。

  谢晓亮偶尔会尝试把基于荧光基团测序的想法推荐给一些研究生或博士后,但是年轻的科学家们通常不大敢尝试这一想法。“提些建议对我来说是很容易的,因为我有很多项目,总有一些会成功的”,谢晓亮解释道,“但是对学生来说这是个很大的赌注,并不是所有人都敢于接受这种挑战。”一位四年级的研究生Peter Sims听说了这个想法,当即接受了这个挑战,尽管当时他完全可以由单分子马达在活细胞的研究来获得学位。 Sims表示这种潜在的高通量测序激发了他的浓厚兴趣,但是对于所需的在核酸上修饰荧光基团的化学工作,他还没有经验。“他当时刚刚涉足于此,才开始学习”,谢晓亮说。谢晓亮和Sims共同商定了一个期限,如果Sims在此之前还没有获得显著的成绩,他就退回到原来的课题上,开始写毕业论文。

  捕捉荧光信号就像成功产生荧光一样重要。在博士后William Greenleaf帮助下,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微反应容器和荧光化学二者的结合,便是这项测序新技术的精髓。”谢晓亮说。Greenleaf设法加工出了这些含有微反应容器的芯片,它是由可以重复密封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合物制成。谢晓亮说,没有这种材料,他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不可能做出这种尝试。“我想把推广PDMS的功劳归于George Whitesides(George也在哈佛大学工作)”,他说,“基于PDMS我们才能够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芯片上的实验室,而且他们真的很好用。”

  但是研究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后来的实验中,含有荧光基团的分子总是会扩散到PDMS 中或是产生一些不可信的伪信号。实验室的另一位成员段海峰加入了他们的小组,负责合成新型的荧光分子。此时,Sims和谢晓亮定下的期限也快到了,但他们仍没有做出很好的结果。

  Sims和Greenleaf制定了另外一项计划,但是仅仅是对多拷贝的DNA测序而并非单分子测序。当时谢晓亮正在苏格兰出差,一天深夜他和Sims进行了一次电话长谈,讨论Sims是否应该退回到原来的项目来写毕业论文。谢晓亮回忆道:“那真费了我好大一笔电话费。我说,‘Peter,请你再想想,我们再尽快地尝试一下,如果你真的做到了,学术界将对你的毕业论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几周后,他们果真拿到了数据,并且Sims在他的答辩中成功地阐述了这种测序方法。谢晓亮富有哲理地说:“你开始一直在对着一堵墙作战,后来你稍微改变了方向,这就大不一样了”。Sims也有另外的动机,他曾和谢晓亮开玩笑说,“我做这个只是想毕业。”

  虽然这项测序技术本身还是基于DNA扩增的,但谢晓亮希望它能为通用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提供一条道路。谢晓亮说:“尽管我们的技术并不是我最初希望的DNA 单分子检测,但它依然为单细胞中DNA单分子测序提供了可能。”

相关文章

金力院士任组长!医用高通量标准化技术人员名单公布

11月15日,国家药监局公布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组成方案以及第一届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人员名单,其中,复旦大学金力院士任组长。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主要负责医用高通量......

分析儿童癌症致病突变谱,揭示结构变异为重要驱动因素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促进了儿童癌症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已为癌症诊断、预测预后、确定治疗靶点或治疗耐药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迄今为止,大多数儿童癌症基因组学研究都集中在高危疾病患者,包括难以治疗或......

国内首家高通量测序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中心揭牌

9月1日,解码(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解码DNA”)和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并正式为国内首家“高通量测序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中心”揭牌。该中......

Cell:谢晓亮团队领衔筛选出中和抗体或成为新冠强效药

《细胞》杂志5月17日刊发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主任谢晓亮团队领衔多家合作单位的成果。他们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成功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中......

谢晓亮团队等联合攻关新冠强效药筛选出14个中和抗体

近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报道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谢晓亮团队联合北京佑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

Illumina金圻睿合作开发桌面高通量测序仪获NMPA审批上市

测序中国2020年4月10日消息,由金圻睿生物和Illumina合作开发的桌面式高通量测序仪“KMMiniSeqDx-CN基因测序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查正式获批上市。图:国家药品监督......

“四院院士”谢晓亮:寻找新冠病毒中和抗体

“我们从70个康复期病人血浆里的30万个B细胞中,筛选出300个富集度最高的IgG抗体序列。正在测试根据这些序列生产出的300个抗体蛋白。目前已筛出一大批高结合强度的抗体和多个有出色中和活性的抗体。”......

饶毅卸任,“四院院士”谢晓亮任职北大理学部主任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卸任,任职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回顾了任职期间相关工作,......

首个基于国产高通量测序仪的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获批

2019年8月29日,吉因加的Gene+Seq-200和Gene+Seq-2000基因测序仪双双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上市。据悉,测序仪应用范围为:在临床上用于对来源于人体样本的脱氧......

谢晓亮院士: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之谜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世界首个高精度人类男性和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相关论文相继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这一工作采用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MALBAC,与以前的技术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