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02 17:00 原文链接: 干旱致使泥炭地长期释放二氧化碳并影响气候


  泥炭由腐烂植物长期积聚堆积而成,并由此形成了全球各种沼泽、荒原或者沼泽林地。由于泥炭丰富的碳含量,因此可以用来作为燃料使用。据估算,全球陆地面积的2%都为泥炭地覆盖,约合80亿万亿焦耳的能量储备。

  但是最近有研究认为,泥炭有很高的潜在可能性推动气候变化。美国缅因州班戈尔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由于气候干旱,泥炭地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可能比我们此前预想的要多得多。

  通常泥炭地会保持充足的水分,将温室效应气体锁闭在泥炭之内。但是其一旦变干,泥炭将完全暴露在空气之中,内部含有的二氧化碳也将释放出来。根据预测,如果气候变化加剧,那么全球泥炭地所在地区将会经历更为频繁且剧烈的旱情。由此会进一步导致泥炭干化,向空气中释放出数量更为庞大的二氧化碳。

  该研究由班戈尔大学的娜塔莉●芬纳(Nathalie Fenner)博士和克里斯●弗里曼(Chris Freeman)教授完成,并于近期发表在《自然》的子刊《地球科学》上。他们发现,不仅仅是在干旱期会增加泥炭释放二氧化碳的比率,而且即使在干旱结束、泥炭重新湿化之后,二氧化碳的释放仍将持续下去。这是因为,随着有机碳的分解,新降的雨水将导致干燥的泥炭地流失,这个过程也将产生二氧化碳排放。

  泥炭地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碳在这种水饱和的环境中之所以能够大量存在,是由于泥炭地中含有的酚化合物,酚化合物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从而阻止了有机物的分解。酶本来是促进酚类化合物分解的成分,而缺氧环境也限制了酚氧化酶的活动力。但是干旱却使得氧气能够进入上述这样一个系统,而且现在发生干旱的频率呈上升趋势。

  干旱刺激了细菌的生长以及酚氧化酶的活动能力,导致酚类化合物在泥炭中的聚集出现下降,这就进一步催生了微生物的生长,导致泥炭地中的有机物分解,二氧化碳以生物地球化学瀑布的方式向外排放。

  研究者们还进一步发现,由于干旱诱使营养物和不稳定的碳水平呈增长趋势,导致泥炭的pH值上升,加速了厌氧分解进程,进而使得泥炭在重新湿化的过程中,也加速了向空气中的碳排放和对水分的吸收。

  芬纳博士解释说:“由于我们的全球气候以及降水模式发生了改变,在干旱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周期之间,现有的泥炭地没有充足的机会来恢复自身系统。以前我们以为泥炭地的碳排放率在干旱期会达到顶峰,但是现在看来,碳排放时间会延长很久,而其潜在的排放高峰将在干旱期之后才会到来。”

  干旱可能给泥炭地带来的其它潜在问题还包括:有机碳的分解会导致饮用水源的水质下降,北半球的泥炭地通常分布在丘陵山地地区,其涵养的水分会沿着地面坡度流向地表水体或者进入地下含水层。此外,碳排放还会导致泥炭地自身发生退化,泥炭地如同海绵一样的自然蓄水保水功能消失后,更多低海拔地区可能会出现洪水泛滥,而很多栖息于其间的物种也可能会流失或者消亡。

  弗里曼教授在班戈尔大学主持沃尔夫森湿地碳捕获试验室,他说:“本领域此前研究的焦点一直都围绕于干旱周期,而我们的工作确定了在干旱周期内的碳排放是如何发生的。起初我们惊讶于干旱导致的碳排放效应如此之长,此后我们开始考虑微生物的情况,以及氧气进入之前的水饱和环境中所引发的微生物活动。一旦水分重新进入泥炭,环境就发生了改变,微生物会进一步的繁殖兴盛,直至泥炭环境最终回复正常状态。”

  研究结论认为,严重的干旱以及频繁的泥炭重新湿化过程可能改变泥炭地的碳储存,了解这个过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泥炭地与其它环境趋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引导我们制订战略加大碳储存。

相关文章

未来我们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

发酵蛋白中的蛋白含量高达40%—80%,含有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等,且不含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加友好。李德茂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

研究揭示我国不同类型城市客运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双碳”背景下,全面摸清我国的碳排放清单尤为重要。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苏泳娴团队研究揭示了我国不同类型城市客运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建筑与环境》(BuildingandE......

植物微生物互作对森林磷限制的缓解机制揭晓

近日,《新植物学家》发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刘玲莉团队的最新研究,他们发现热带森林中植物受到的磷限制通常高于温带森林,但物种之间和站点内差异很大。分布于不同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磷限制,......

中国环境监测站:10款国产二氧化碳监测仪器获认证

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适用性检测合格名录(截至2022年12月31日)”。包括北京雪迪龙、安徽皖仪等共十款国产仪器型号得到认证。详细信息如下表:序号单位名称仪器......

北京大学揭示地表矿物微生物有机质耦合作用

一直以来,地表矿物、微生物与有机质之间内在作用机制,特别是矿物风化作用在微生物激发效应中扮演的角色始终未被揭示与认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鲁安怀教授和方谦博士课题组与合作者日前于《自然·通讯》在......

深海惰性溶解有机碳研究获进展

海洋中蕴含着大量的溶解有机碳,其中超过95%的溶解有机碳难以被微生物降解,被称为惰性溶解有机碳。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长时间培养实验揭示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的惰性机理。相关研究发表于Environme......

全国首个!地方碳排放监测系统标准实施

根据中央有关意见精神,近日,由江苏泰州市生态环境局、泰州市市场监管局、泰州市标准化院等单位联合起草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这是碳排放监测领域国内首个市级地方标准。......

2050年肥料碳排放或可减少80%

肥料排放约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准确量化了肥料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发现2/3的肥料排放发生在撒在田地之后,1/3的排放来自生产过程。研究人员认为,通过采取充分有效的大规模减......

沈阳生态所在共轭二烯烃厌氧微生物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1,3-丁二烯(1,3-Butadiene, BD),作为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被广泛用于橡胶、热塑性树脂及尼龙等合成,其年产量仅在美国就高达10-50亿磅。汽车尾气、烟草烟雾、塑料或橡胶设施......

春早科研忙,微生物工程研究要趁早

春早人更勤,奋进正当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我们团队将兵分三路分别去陕北油田采油区、红碱淖湖区和盐碱地治理示范项目试区再次观测、取样,团队成员黄明刚正月初十已前往油田现场,而于烽、郭彦钊、齐飞等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