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19 15:04 原文链接: 12月8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混合型”纳米光子器件的微型化

  现代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由微型化推动的,在电子器件之后,现在光学器件又在朝着单分子功能的方向发展。将不同的、彼此分离的光子元件组合起来,以生成“混合型”纳米光子器件,这种方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有用的功能,但利用传统组装过程却难以实现这样的结构。Oliver Benson对在这一从技术上来说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正在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展望了我们也许最终希望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与血小板数量和体积相关联的基因组位点

  血小板参与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数量和体积受到严格控制。对在超过65000人当中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结果所作的这项“元分析”,识别出53个基因组位点,它们与血小板的数量和体积有可靠关联。这些位点优先与基因编码区域对应,其中很多都在一个“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用斑马鱼和果蝇所做的功能实验表明,这些新发现的基因当中有11个编码血细胞形成过程的新颖调控因子。

  生物钟对毛囊干细胞的控制

  存在于小鼠皮肤中特定小环境中的表皮干细胞,可以确保皮肤的动态平衡得到高效维持。毛囊隆突中的干细胞负责毛囊再生和伤口愈合。它们产生一组异质性细胞——比如说这些细胞在其对内部和外部提示的反应能力方面就是异质性的。由Salvador Benitah及其同事进行的这项研究表明,生物钟通过调控毛囊隆突干细胞对其微环境的反应能力来控制它们的激发状态和异质性。这意味着,始终都会有一组“准备好了”的细胞来对激发刺激作出反应,同时防止该微环境内的所有干细胞都变得具有响应能力。表皮干细胞若受到扰动,会影响组织的长期平衡,并使组织容易生成肿瘤。

  黑洞大小的新“纪录”

  超大螺旋星系M87的中央黑洞质量为63亿个太阳质量,30多年来它一直被认为是宇宙中已知质量最大的黑洞。这篇论文报告了含有超过这个数字的黑洞的两个星系。NGC 3842有一个质量为97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NGC 4889有一个质量与其差不多或更大的黑洞。明亮的类星体已经表明,在早期宇宙中存在质量如此大的黑洞,但却一直未能探测到。这些结果首次将早期的大质量黑洞与附近宇宙中的寄主星系联系了起来。

  物质波的“连续可变纠缠”

  “连续可变纠缠”被认为是包括增强的测量分辨率、量子远程传输和量子记忆等在内的量子应用的一个必要资源。这些应用依靠操控和检测量子场的相干性(正交性)的方法。在光学中,正交性的相干零差检测是一个标准方法,但对于大质量粒子却没有相应的方法。现在,Gross等人报告,他们实现了一个与零差检测相似的原子方法,用于物质波正交性的测量。他们用这种方法演示了在一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能够改变自旋的碰撞所产生的一个量子态的“连续可变纠缠”。

  化学键的形成能增强岩石表面之间的接触力

  地震是断层上不稳定滑动的结果,而这种滑动则是在断层上相接触的岩石表面的摩擦性质的一个功能。岩石表面之间的接触已知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这是一个人们不是很了解的、被称为“演化效应”的现象。Qunyang Li等人发表的原子力显微镜实验结果表明,岩石表面之间接触点的摩擦老化源自表面之间化学键的形成。这种效应在纳米尺度上所表现出的大幅度,与解释宏观岩石摩擦实验中的观察结果所需的东西从量上来说是一致的。

  直接预测基因突变后果的方法

  基因决定论的局限性在临床上(如双胞胎的相同基因损伤却会产生不相同的后果)和在实验室中(如突变即便是在同质化环境中也会在同基因的动物中产生不同效应)都早已明显表现出来了。从认为人们也许有可能预测不同表现型这样一个假设出发,Ben Lehner及其同事建立了一个直接预测发育中的动物的突变后果的方法。他们利用一种非侵入性的、基于荧光的方法来监测线虫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并回顾性地将各个胚胎中的分子噪音与各自成年个体中的表现型进行了比较。于是,他们便识别出了两个调控性补偿机制:一个出现在密切相关的基因中;另一个涉及伴护分子等普遍性调控因子。根据这些补偿的强度,可以预测每个动物个体的成年表现型。

相关文章

榕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叶绿体基因组因基因组小、突变率和重组率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植物系统发育、分子进化、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榕属(Ficus)作为桑科的最大属,且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物种,而其系统发育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团队发现Zeb1调控血管内皮干细胞静息的机制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曾艺研究团队以ActivationofWnt/β-cateninsignalingbyZeb1inendothelialp......

浙江省农科院获取小黄鱼全基因组

    17日,记者从浙江省农科院获悉,该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小黄鱼科研团队与美国奥本大学、厦门大学合作,首次完成小黄鱼全基因组组装注释与精细图谱绘制,为建立小黄鱼......

科研人员首绘小黄鱼全基因组精细图谱

17日,记者从浙江省农科院获悉,该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小黄鱼科研团队与美国奥本大学、厦门大学合作,首次完成小黄鱼全基因组组装注释与精细图谱绘制,为建立小黄鱼基因组选择育种、培育高产抗病优质良种提供了基因资......

干细胞衍生的类器官可模拟甲状旁腺组织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7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7日发表在《干细胞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干细胞衍生的甲状旁腺类器官(PTO)可能为未来的生理学研究和药物筛选铺平道路。此次研究证明,甲状旁腺含有能形......

人脑类器官有了“跨物种整合”模型有助探索未知疾病

英国《自然》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干细胞来源的类脑组织能与新生大鼠的大脑整合,还会影响其行为。研究结果或能提高人们构建人类神经精神疾病实际模型的能力。人类干细胞培养的大脑类器官是一种很有潜力......

治愈在出生前——记世界首例宫内脊柱裂干细胞治疗

CuRe试验计划总共治疗35名患者。他们将对迄今为止在试验中诞生的三名婴儿进行持续的检测直至6岁,以全面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出生缺陷的危害性已不必赘述。国家卫健委指出,应采取婚前孕前检查、产前筛......

全球首个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新药治疗IPF临床启动

2022年10月10日获悉,上海莱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研制阶段任务。“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有效性的开放性临床研......

多养分添加下基因组大小调控草地群落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多养分添加下基因组大小调控草地群落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植物学家》。资源与植物生产力、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资源......

基因组稳定性驱动的低氧适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博团队等在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RETSATassociateswith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