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1-01 09:53 原文链接: 纳米艺术:微境之美

  看到旁边的图片,千万别以为是哪个抽象主义艺术家的后现代之作。完成这些的,全是正儿八经的科学家。

  这些“艺术画”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只能借助特殊的手段“捕捉”,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了,是用“纳米”作为计量单位的。

  1纳米,仅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列的长度。如果将一个典型纳米颗粒放在足球上,就好比将一个足球放在地球上。

  如此微境之下的艺术,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种使用纳米科技手段或方法,创作纳米尺度作品的艺术形式。”同济大学教授沈海军如此形容它。

科学变奏曲

  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画”,多数是在制造纳米材料或纳米结构时意外获得的。而创作它的艺术家,正是纳米材料学家、纳米化学家或纳米物理学家。

  2007年9月,国际顶尖杂志《自然》上刊登了两位化学家Alessandro Scali和Robin Goode的艺术作品——《看不见的大陆》。这张非洲地图与普通地图完全不同:它的实际尺寸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这是纳米艺术首次被介绍给公众。

  原来,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原子和分子体系总是趋于能量最小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让其“栖息”在一个能量较低的位置,从而“生长”出一定的结构来。

  当然刻意为之者也绝不在少数。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教授约翰·哈特就是其中一个。他先将画家费尔雷绘制的奥巴马素描头像缩小,打印在一块玻璃板上,再投影到一张硅薄片上。之后,他在这张硅薄片的图像上人为布置了催化剂,采用高温催化化学反应来生成碳纳米管,并使用电子显微镜对硅薄片拍照。

  “他最终得到了这张仅有0.5毫米的‘纳米奥巴马’。”沈海军介绍。

巧夺天工之术

  要想得到这些令人叫绝的超微艺术作品,没有一定的金刚钻可不行,得科学、艺术两手都得硬。

  例如科学家常常利用分子/原子自组装技术来“创作”。它是指分子、原子等基本结构单元,在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下,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技术。通过这种“生长”自组装,往往能得到规律性的艺术图案。

  另外一种生长也很有趣,称为气相沉积法。

  纳米艺术家将一种或几种气态原料装到一个密闭室内,让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或者不反应直接冷却沉积,最终在基体表面形成一种新纳米材料与结构,或许能生出艺术图案来。

  除了生长,科学家还能用高能粒子束技术“雕刻”出纳米艺术作品。这种光刻技术,能使“艺术家们”在半导体材料表面“雕刻”出纳米尺度的复杂图案。德国科学家就曾用这种技术制作了一个精美的“纳米维纳斯像”。

  “该纳米维纳斯约为三倍红血球大小,高30微米左右,腰围40微米。”沈海军说。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纳米艺术家们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搬动一个个原子、分子,并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来自IBM公司的Eigler博士就曾用这项技术搬动35了个氙原子,绘制成“IBM”字样。

  当然,这些设备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密接触”,于是,科学家们又想出了其他办法。

  他们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开发出在虚拟环境下构建、设计和模拟分子器件的软件。

  沈海军曾小试牛刀,用纳米器件设计软件NanoExplorer制造出了可以发射C60球状分子“子弹”的“纳米枪”。

眼不见也为实
 
  “纳米艺术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欣赏方式的特别。”沈海军说。

  原来,我们要想直接“看”到纳米艺术品不太现实。受光学显微镜可见光波长与分辨率的限制,人们只能看到微米级别的尺度。要想一睹纳米艺术品的风采,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来实现。

  纳米艺术家们用这两种显微镜对纳米艺术品成像后,将处理后的图像装在相框里,才可能被普通观众所欣赏。

  纳米艺术品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沈海军有独到的看法:“纳米艺术‘有没有’用,关键要看如何‘用’。这种艺术形式既让人们了解了科学,也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2010年11月,苏州迎来了美国、德国、英国等国诸多知名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设计师。在这场国际纳米艺术展上,100余幅科研图片、20余件套特邀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25件套科普艺术作品免费向公众展出。

相关文章

哈工大团队开发出纳米抗体型化学光遗传平台时空分辨调控细胞进程

2024年1月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中心陈西课题组在化学光遗传领域取得新突破,开发出纳米抗体型化学光遗传平台,其为光激活的小分子偶联纳米抗体二聚化系统(PANCID),用于时空分辨调控细胞进程......

合肥研究院等设计出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复合纳米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团队,联合山东滨州医学院教授张桂龙和魏鹏飞,设计出一种核壳结构铜基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杀死肿瘤细胞......

合肥研究院等设计出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复合纳米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团队,联合山东滨州医学院教授张桂龙和魏鹏飞,设计出一种核壳结构铜基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杀死肿瘤细胞......

利用纳米聚焦X射线探针揭示CuAg串联催化剂在电化学CO2还原中的协同效应

01【导读】将二氧化碳气体捕获后通过电催化CO2还原反应(eCO2RR)转化为燃料、合成气或酒精、可再生电力等增值产品,是建立可持续循环经济和减少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具吸引力的途径之一。对于具有成本要......

衡昇质谱与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共建质谱实验室

2023年12月11日,衡昇质谱(北京)仪器有限公司宣布与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川大分测中心”)共建质谱实验室。双方将依托该共建实验室,深耕元素标记与单纳米颗粒领域研究,力争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3800万!同济大学纳米级二次离子质谱仪项目公开招标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纳米级二次离子质谱仪(Nano-SIMS)采购项目(招标编号:1069-234Z20233753)上海中世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受招标人委托对下列产品及服务进行国际公开竞争性招标,......

Nature系列综述:mRNA纳米医学新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遗传学(Genetics)和纳米医学(Nanomedicine)的交叉已经在临床中找到了一席之地,并成为了过去十年来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之一,通过快速开发急需的治疗平台,在对抗从......

Nature子刊!国仪量子EPR助力纳米自旋传感器研究

基于量子特性,电子自旋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可以广泛应用于探测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电场、磁场、分子或蛋白质动力学以及核或其他粒子等。这些独特的优势和潜在应用场景,使基于自旋的传感器成为当前热点的研究方向......

理性化设计的mRNA纳米疫苗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李亚平研究员、郑明月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当歌研究员在NationalScienceReview期刊发表了题为:STINGagonist-boostedmRNAimmuniz......

全新的纳米载体靶向效率的高精度可视化评估方法

近日,临港实验室殷宪振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合作,在ScienceAdvances期刊发表了题为:Cross-scaletracingofnanoparticlesandtum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