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1 12:34 原文链接: 为高原生物多样性撑起保护伞

  云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在中国乃至全球占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1992年至今,云南省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立足实际探索创新,持续加强管理,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措并举实现保护利用双赢

  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高正文介绍,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立了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各州(市)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经过25年的努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云南省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颁布施行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工作,《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已进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程序。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了“一湖一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立法,逐步推进“一区一法”。

  云南省于2013年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在全省划定6个优先保护区域,提出了九大保护优先领域、34项保护行动,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定了目标、任务和具体行动。先后制定实施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云南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划计划,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截至2017年年底,云南省共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1个,面积约2.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7.3%;建成风景名胜区66个、国家湿地公园16个、森林公园45个等,各类保护地约占全省面积的19.5%,使全省85%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共同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截至2017年底,共收集并保存了我国野生物种质资源21666种、225522份。目前,全省已基本建立了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

  云南省全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生态治理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滇西北滇西南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促进了退化生态系统和野生物种生境的恢复,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以有关科研院所或高校为依托,云南省相继建立了“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等一批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

  云南省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近年来,生物产业正成为全省各地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经过多年的持续引导和强力推动,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17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6922亿元,其中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已成为全省旅游业“二次创业”的重点。

  精准施策增强保护利用后劲

  近3年来,随着省级物种名录、物种红色名录和生态系统名录的发布,云南基本摸清了全省生物物种的家底、濒危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现状,为今后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高正文说,下一步,云南省将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务必精准用力重点抓好以下3方面工作。

  一是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坚持保护优先,把思想统一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上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施生态系统保护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自然保护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二是统筹治理,系统修复。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大力开展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全面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三是严格法治,加强监管。建立最严格的源头预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健全环保督察制度,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坚决落实好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生物多样性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坚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相关文章

代表建议:启动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

近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参会的湖北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庚围绕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开展碳中和先行示范提出建议。孙庚表示,四川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有何保护意义?一起了解

当地时间12月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正式开幕,简称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此次会议中,将签署“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框架围绕《生物多......

科学家发现植物多样性有助于控制病害

近日,兰州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刘向课题组依托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生态学》发表题为《生物多样性对植物叶片真菌病害稀释效应的尺度依赖......

魏辅文院士团队提出建立22%海洋优先保护地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支撑和生态服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别反映生态功能区物种丰度、物种演化潜力和物种演化历史,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三个重要维度......

湖北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实现物种新发现

中新网武汉10月11日电(梁婷李斌)湖北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阶段性成果11日在武汉正式发布,该省实现物种新发现。湖北于2021年3月启动实施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工作。在长江干流和......

科学家揭示物种多样性对树木存活的影响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学杂志》同期发表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团队与合作者的两篇研究成果,揭示了物种多样性对树木存活的影响机制。森林的结构和动态由其树木个体的生存、生长和死亡率决定。其中,树木......

暨南大学师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活动

9月24日至25日,暨南大学教育学院50多名师生走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活动。据悉,这是暨南大学与鼎湖山保护区首次合作开展科学活动。师生们出色完成了野外......

保护树种多样性可提升森林生长和抵御干旱

9月19日,《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汪涛研究员等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保护树种多样性,可显著提升森林应对干旱的抵抗力。该研究团队绘制了首幅全球树种多样性对森......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活动,线上线下光彩缤纷

线上直播现场。主办方供图了解生物多样性。主办方供图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中科院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暨国际生物多......

15年更新近两倍,《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新名单公布

沙狐Vulpescorsac甘东海摄网纹马勃Lycoperdonperlatum王科摄岩须Cassiopeselaginoides,拍摄者:林秦文5月22日,在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中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