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3 11:50 原文链接: 揭示肺表面活性剂修饰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纳米颗粒在进入生物体后,会不可避免地与各种生物体液接触,在此过程中,纳米颗粒会吸附不同种类的生物分子,在其表面形成生物分子冕。此分子冕将会改变颗粒的原始表面性质,从而影响随后纳米颗粒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对细胞的毒性以及颗粒在生物体内的输运。肺器官作为呼吸系统,是纳米颗粒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吸入颗粒首先与肺泡中表面活性剂接触,吸附其中的磷脂分子及蛋白质分子,形成肺表面活性剂分子冕,显著改变肺泡上皮细胞、肺巨噬细胞等对纳米颗粒的内吞行为,但目前与之相关的机理研究非常缺乏。

  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国庆团队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肺表面活性剂修饰的纳米颗粒与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该项研究合作者包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刘思金等。相关结果发表在《应用材料与界面》上。相关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中科院B类先导项目的支持。

  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剂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将改变纳米颗粒的物化特性,影响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胡国庆表示,颗粒所吸附的磷脂分子可作为被细胞识别的配体,通过受体介导控制颗粒的内吞。在内吞过程中,磷脂会发生明显的形变,使其提供的配体与细胞膜受体更紧密地结合,从而促进内吞完成。所吸附的磷脂分子密度会改变颗粒表面的亲疏水性及配体密度,从而以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种作用对纳米颗粒的摄入产生影响。

  “具有疏水特性的表面活性剂蛋白分子通过与细胞膜磷脂的非特异性黏附作用,能够加速细胞膜对纳米颗粒的内吞,但细胞膜的内吞行为主要由肺表面活性剂中占多数成分的磷脂分子所决定。该工作对于评估吸入纳米颗粒的毒性以及设计呼吸给药载体具有重要意义。”胡国庆表示。

相关文章

科技突破!超快速3.5秒生成人体肺部磁共振3D影像

龙年新春伊始,一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正在抓紧研发,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科研团队围绕磁共振成像持续攻关,获得一系列技术新突破。吸入一口特制的“氙气”,只需3.5秒,就能......

首次人体受控临床试验证实,石墨烯纳米材料可安全开发

英国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重要的发现:首次人体严格受控暴露临床试验显示,吸入特定类型的石墨烯不会对肺或心血管功能产生短期不良影响。这意味着石墨烯这种纳米材料可以安全地进一步开发,而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风......

“即插即用”纳米颗粒,靶向多种生物目标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模块化纳米颗粒,其表面经精心设计,可容纳任何选择的生物分子,从而可定制纳米颗粒以靶向肿瘤、病毒或毒素等不同的生物实体。研究论文30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与......

“即插即用”纳米颗粒可靶向多种生物目标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模块化纳米颗粒,其表面经精心设计,可容纳任何选择的生物分子,从而可定制纳米颗粒以靶向肿瘤、病毒或毒素等不同的生物实体。研究论文30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这......

百草枯损伤肺上皮再生程序

NIBS/清华大学汤楠及浙江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陈静瑜共同通讯在CellDiscovery(IF=34)在线发表题为“Aberrantdifferentiationofepithelialprogeni......

颠覆认知!Nature子刊:中国科大团队对药物递送屏障的重大发现

从脉管系统到肿瘤的有效纳米治疗运输对于最小化副作用的癌症治疗至关重要。2023年9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育才、江维及新加坡国立大学DavidTaiLeong共同通讯在NatureNanotech......

源自皮肤细胞的纳米颗粒可治肺病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由成人皮肤细胞设计的治疗性纳米载体可抑制小鼠受损肺部的炎症和组织损伤,这意味着人们有望治疗因感染或创伤而严重受损的肺。这是一种局部治疗,可经鼻腔给药并留在肺里。相关......

研究发现氧化锌纳米颗粒可导致味觉感知异常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教授邵龙泉团队研究发现舌-脑转运的氧化锌纳米颗粒可导致味觉感知异常。相关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AdvancedHealthcareMaterials。在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

“哨兵”兼“战士”:植物细胞膜上的守护者

植物大战病原菌的“军备竞赛”中,细胞膜识别受体作为监控病原菌入侵的“前哨”,能够激活植物体内多层次的防卫系统,产生对病原菌的抗性。自1994年在国际上被首次鉴定以来,它作为抗病受体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

新发现!纳米颗粒在人体内寿命与其弹性相关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阳丽华课题组的研究揭示了纳米颗粒的弹性如何影响其进入体内血液循环后的寿命,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其蛋白冠从而实现这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