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10 00:00 原文链接: Cellstemcell热点关注文章

  《Cell Stem Cell》杂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两名新成员之一(另外一个杂志是Cell Host & Microbe),这一杂志内容涵盖了从最基本的细胞和发育机制到医疗软件临床应用等整个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这一杂志特别关注胚胎干细胞、组织特异性和癌症干细胞的最新成果。《Cell Stem Cell》自创刊以来就倍受关注,影响因子迅速提升,从0一冲至16.826,又达到了23.563。近期其最受关注的文章如下: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hinya Yamanaka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的诞生令学界震惊,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的名字。6月山中伸弥以“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为题,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概况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章指出,iPS细胞的发展反映了三大科学主流的交融结合,并由此产生了更多新型研究学科分支。但是关于iPS细胞在功能上,是否与胚胎干细胞一致,还存在众多纷争。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科学,而不是政治或者商业。

  Self-Formation of Optic Cups and Storable Stratified Neural Retina from Human ESCs

  Tokushige Nakano, Satoshi Ando, Nozomu Takata, Masako Kawada, Keiko Muguruma, Kiyotoshi Sekiguchi, Koichi Saito, Shigenobu Yonemura, Mototsugu Eiraku, Yoshiki Sasai

  日本一研究团队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培育出了立体的视网膜组织。理化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和住友化学公司的联合研究小组通过多次实验,调整了培养液的成分,使视网膜神经组织和色素上皮组织能同等程度发育。最终利用约4个月时间,成功培育出与人类胎儿的视网膜组织尺寸相同的直径约5毫米的视网膜组织。

  研究小组还开发出了通过添加药剂,阻碍会延缓细胞发育的蛋白质发挥作用,从而缩短视网膜培养时间,并能大量培育视网膜组织的技术。此外,研究小组还开发出了冷冻保存视网膜组织的技术。由此,对培养出的视网膜组织进行高质量管理成为可能,远距离的医院也能利用培育出的组织。

  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发育成各种组织,不过研究小组指出,培育出拥有多层结构的立体视网膜组织还是世界首次。今后,可导致失明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等目前无法治疗和预防的眼科疾病,有望通过移植视网膜组织进行治疗。

  Cancer Stem Cells: Current Status and Evolving Complexities

  Jane E. Visvader, Geoffrey J. Lindeman

  来自澳大利亚Walter-Eliza Hall研究所的Jane E. Visvader教授主发表了题为“Cancer Stem Cells: Current Status and Evolving Complexities”的综述文章,介绍癌症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以及不断发展的复杂性。

  癌干细胞是指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癌细胞,有“自我复制”以及“多细胞分化”等能力。这类细胞被认为有形成肿瘤乃至发展成癌症的潜力。

  癌症干细胞CSC模型已经成为了多种癌症类型表型和功能异质性的一种细胞机制。但是近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复杂性和新的挑战——患者中的CSC表型存在极大的差异;肿瘤也许具有多种表型,或者遗传型不同的CSCs;转移性CSCs能由原初CSCs发展而来,除此之外,还有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细胞能发生可逆的表观改变。

  虽然CSC的概念在特定情况下具有临床相关性,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必须靶向肿瘤中所有的CSC亚集,才能防止复发。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Mouse and Human Fibroblasts into Multipotent Neural Stem Cells with a Single Factor

  Karen L. Ring, Leslie M. Tong, Maureen E. Balestra, Robyn Javier, Yaisa Andrews-Zwilling, Gang Li, David Walker, William R. Zhang, Anatol C. Kreitzer, Yadong Huang

  来自美国格拉德斯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单个转录因子将皮肤细胞转化为脑细胞,并且它还能够独自发展为一个相互连接的功能性脑细胞网络。科学家们期待这样的细胞转化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更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来测试药物。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如何导入单个基因Sox2到小鼠和人皮肤细胞中。几天之内,这些皮肤细胞转变为早期阶段的脑干细胞(brain stem cell),也被称作诱导性神经干细胞(induced neural stem cells, iNSCs)。这种iNSCs开始自我更新,很快就成熟为能够传递电信号的神经元。在一个月内,这些神经元就已形成神经网络。

  2007年,山中伸弥博士利用4种转录因子将成体皮肤细胞转变为类似胚胎干细胞那样发挥作用的细胞,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这些 iPSCs像胚胎干细胞那样,能够产生体内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2011年,格拉德斯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Sheng Ding博士报道他利用小分子和转录因子的组合来将皮肤细胞直接转变为神经干细胞。如今,这项采取一种新的策略:利用一种转录因子Sox2直接将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并且不用经历产生iPSC的阶段,从而能够避免iPSCs在用于替换或修复受损器官或组织时可能产生肿瘤的潜在危险。

相关文章

科学家揭示光照影响血糖代谢机制

薛天团队发现光通过激活视网膜上特殊的感光细胞,经视神经至下丘脑和延髓的系列神经核团传递信号,最终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外周的棕色脂肪组织,从而压抑了机体的血糖代谢能力。生命体要生存就必须要根据外界环境条件......

抑制铁死亡促进实验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死亡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和其他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视神经疾病的标志。然而,挽救RGC丢失的治疗策略仍然具有挑战性,RGC丢失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日,来自天津医科......

研制高系统性能和高集成度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模块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单细胞分析研究组研究员陆瑶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院士等合作,开发......

科研人员研制出单组分暖白光LED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与山东大学研究员刘锋等合作,开发出了具有高效白光发射的新型双钙钛矿材料,并制备了基于该材料的单组分暖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

全新乙醇酸甲酯制备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院士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缩醛羰基化制甲氧基乙酸甲酯及水解制乙醇酸甲酯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评价......

“石脑油催化转化制芳烃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院士团队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同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脑油催化转化制芳烃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评价会由石化......

别让世界杯变成“视界悲”护眼秘籍请查收

世界杯激战正酣,淘汰赛球迷热情高涨,日夜守候在电视机前熬夜看比赛的你眼睛还好吗?看世界杯固然激动人心,但也别让眼睛受伤害,唯有保护好视力,才能把球赛看得更清楚。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好世界杯和......

吴清平院士团队发明新型探针用于免疫层析试纸条

 三维多枝状金纳米颗粒用于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原理图。研究团队 供图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研究中心吴清平院士团队研究发明了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新型金纳米颗......

深入认识大脑微环境新支持,12种分泌因子的同时检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瑶团队利用单细胞多种类分泌因子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神经—免疫细胞互作网络的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随着全球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神经......

揭示单原子驱动载体表面动态碳化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副研究员杨冰团队,与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朱倍恩合作,在单原子催化剂动态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单原子不仅提供活性位点,同时还可以在长时反应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