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0 17:39 原文链接: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问题及读片分析病例:疟原虫感染

image.png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分别可以引发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疾病。在我国主要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卵形疟原虫罕见。疟原虫检查一般是通过薄、厚血涂片的瑞姬染色,直接查找病原体。


一 患者资料


患者A:李××,男,45,半年前前往印度工作。回国后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2009年8月来我院检查。


患者B: 于××,因发热、血小板减少曾在外院就诊,2009年11月因血小板减少问题来我院血液科就诊。


二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 (表6-1)


image.png

单从血细胞分析结果上看,两患者红系和粒系均无明显异常,但血小板明显减少,并有Flag提示信息。


三 血细胞分析仪散点图、直方图和测定数据


患者A:血细胞分析仪XE-2100测定数据和报警信息见图6-1


image.png


患者B:血细胞分析仪XE-2100测定数据和报警信息见图6-2


image.png


患者A:疟原虫感染和嗜酸性粒细胞在XE-2100散点图上的表现特点见图6-3。疟原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在DIFF散点图上出现的位置有明显区别,嗜酸性粒细胞在侧向散射光(SSC)上的位置明显偏右侧,而疟原虫偏左侧。


image.png


患者B:疟原虫在XE2100散点图上出现的位置和疟原虫见图6-4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生长变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初期似戒指状,红色的核点,兰色环状的胞浆,称为环状体即小滋养体。环状体发育长大,胞浆可伸出不规则的伪足,以摄噬血红蛋白,此为阿米巴滋养体或大滋养体。未被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成正铁血红素颗粒蓄积在原浆内呈棕褐色,称为疟色素。大滋养体继续发育,其核与原浆进行分裂,形成裂殖体。成熟的裂殖体破裂,裂殖子逸出,一部分再侵入正常红细胞,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释出的疟色素也被吞噬。


image.png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是根据侧向角散射光强度和侧向荧光强度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疟色素是疟原虫侵人血细胞消化血红蛋白后的终产物,是一种双折光晶体。当疟原虫裂殖体破裂,疟色素从感染的血细胞中释放出来时,继而被宿主白细胞所吞噬。因此吞噬了疟色素的部分中性粒细胞的侧向角散射光强度改变,而被显示在EOS的散点图区域内。因而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间的间距变小的散点图形。从图6-3,6-4上可见,疟原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在DIFF散点图上出现的位置有明显区别,嗜酸性粒细胞在侧向散射光(SSC)上的位置明显偏右侧,而疟原虫偏左侧。


四 血涂片


在患者血片中发现的疟原虫环状体,裂殖体,滋养体见图6-5


image.png


五 血细胞涂片相关的复检规则


尚未有相关的血液寄生虫检查的复检规则,但是当临床医师有要求时或患者有相应的症状及在疫区生活史时,临床医生应考虑此问题,均应进行血涂片检查。


1.A病例同时出现Imm Gran报警信息,因此根据筛检规则第24条:怀疑性报警IG(不成熟粒细胞)、杆状核中性粒细胞(Band)报警提示除外。复检条件:首次成人结果出现阳性报警,复检要求:涂片镜检。该病例同时出现PLT减低。


2. B病例:仅有血小板减低问题,未出现任何报警信息。实验室根据筛检规则第7条:PLT首次结果低100×10^9/L规则,涂片镜检。而此病例临床医生并未提出进行疟原虫检查要求。如不复片检查,非常容易漏掉。


六 病例讨论


当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症状要求进行疟原虫检查时,应该认真检查血涂片,同时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注意分析散点图。当未知病例审核报告时,应注意浏览XE-2100散点图,如果见到嗜酸性粒细胞散点图位置有变异,应观察血涂片。根据血细胞分析仪散点图特征,不能确认有疟原虫感染,仅可用于过筛,也不能确认疟原虫类别。


疟疾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