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2 11:10 原文链接: 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下)

  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大的“80后”占比很高。据统计,中国科大目前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 422人,占教师总数的1/3;“青年千人”“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这“四青”人才不重复统计217人,在高层次人才中占比超过半数,引进入选数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地处中部城市合肥,却能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学校成为科研人员安放下一张书桌的乐土。原因何在?

  “科研人员更看重人才集聚之后的灵感和火花。”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部长褚家如说。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很早就开始了人才布局:从中国科大起步,他将学生派往世界各地。2008年,潘建伟带领德国团队整体回归,其他年轻人也陆续回国,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团队。团队中,潘建伟、陈宇翱、陆朝阳师生3人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菲涅尔奖”,传为佳话。

  为了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中国科大除了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还有多种形式灵活的青年教师培育基金,以保证每个年轻人都有机会拿到启动资金,快速进入角色。学校还斥资数亿元建设公共实验教学中心,购置一批急需、通用的大中型仪器设备,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此外,中国科大也十分重视“土著”青年教师培养。2009年启动至今,“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已累计派出345人。据记者了解,批准他们出去的唯一条件,是所找的实验室和导师必须是国际一流水平。

  中国科大的考核方式也颇为独特。取代定量考核的是一个学术交流会,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总结3~5年的阶段性工作。“通过学术交流会可以了解别人的工作,相互激励,摆正自己的位置,也能找到潜在的合作伙伴,很受大家欢迎。”中国科大“百人计划”教授吴涛说。

  科教报国 成果显著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京沪干线”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工程、光量子计算机、铁基高温超导材料、单分子科学、暗物质粒子探测……近年来,中国科大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成果迭出,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潘建伟团队取得诸多突破,荣登《物理世界》公布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榜首并荣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潘建伟说:“中国科大很早就重视量子信息研究,有学校的支持,我们才能深入做下去。”

  陈仙辉1992 年博士毕业留校建立实验室,此后便开启了寻找新一类高温超导体的征途。20年后的2013年,连续空缺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赵忠贤、陈仙辉等人获得。“坚持原始创新是科研人员的生命。”陈仙辉在这一问题上毫不妥协。

  从攻克“两弹一星”、筹建同步辐射加速器到研究铁基超导、光量子计算机……科大人尤其喜欢在科研前沿和“无人区”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学科交叉,不断产出原始创新成果。

  目前,中国科大主导完成的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7次,《科学》《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各1次,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6次,入选次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中国科大有1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SCI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连续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同时,中国科大还是最早依托大学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高校,已经拥有1个国家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室、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18个中科院重点科研机构。

  顶天立地 服务地方

  1969年,中国科大南迁,一穷二白地在合肥异地重生。近半个世纪之后,中国科大成了这座城市的“创新名片”。

  近年来,中国科大既“顶天”又“立地”,除了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产出高水平成果,还积极服务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先后孵化培育高新企业100多家,科大讯飞、科大智能、国盾量子通信等已成为知名的龙头企业。

  2012 年,中国科大与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共建合肥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支撑合肥高科技产业发展。

  “科大的技术偏基础,希望通过先研院把这些技术推向市场。”中国科大科研部副部长、先研院副院长李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的合作形式以联合实验室为主。

  该模式一经推出就颇受地方企业青睐,为确保研发质量,先研院对合作者设置了每年300万元研发投入的门槛,但来访者仍然络绎不绝。

  截至目前,先研院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52人,累计授权专利52项,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 项、银奖1 项,先后建设联合实验室49家,工程应用中心10家,孵化创新型企业206家。

  先研院还同芜湖市繁昌县探索了“繁昌模式”——同地方政府合作,针对当地产业园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弱的共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反响热烈。据介绍,“繁昌模式”将向省外推广。

  安徽之外,中国科大也不断加强校地合作,如与上海浦东新区共同推动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

  2017年12月底,中国科大正式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探索和推进“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建设,未来将造福百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据悉,随着安徽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合肥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大将搭建更大的科技成果转移网络,辐射全国。

其他网友还关注过

相关文章

中国科大体等在外生产红细胞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献血量日益增长,但仍供不应求。目前红细胞和其他血液制品主要来源于志愿者外周血捐献,供者不足、感染风险、稀有血型缺乏等仍是输血难题。早期研究通过优化体外诱导方法和培养体系将人CD34+造血干/祖细胞......

中国科学家发明新型单光子相机,实现45公里远距离成像

透过雾霾看清45公里外的一栋楼,这不是“神话”,而是一位85后科学家已经实现的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徐飞虎告诉DeepTech,其所在研究团队近日发表一篇题为《45公里单光子计算三维成像》(Sin......

托珠单抗+常规治疗中科大应对新冠炎症风暴公布新进展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周琪院士2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科研人员正在筛选一些老药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出现,包括部分已经证明在风湿病等领域有效的药物。有一些前期经过验证的,......

中科大马明明《Nat.Nanotech.》评述:智能驱动!

对于大自然界,人类一直是充满敬畏之情!通过对大自然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例如仿生学就是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的一些特有现象,来设计合成特种材料和器件。其实,在自然界一直存在这样一些现象......

中科大2019年第12篇CNS正刊:高温超导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教授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张远波课题组合作,在揭示高温超导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31日凌晨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超导是物理学中最迷人的宏观量子现象之一,是日......

再发Science!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进行实验检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单位的人员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2019......

专家高度肯定!中科大通过“双一流”中期评估

9月2日上午,学校在东区活动中心五楼会议厅召开“双一流”建设评议会,全面总结“双一流”建设以来各项工作进展,梳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下一阶段建设内容和改进措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合力再发《Nature》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科学研究进步明显,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Nature、Science、Cell)中科大科学家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部分研究领域经常会有重大突破性进展。截止到5月9......

中科大失联博士遗体在董铺水库芦苇荡中被发现

2月14日,据合肥市公安局巢湖水上分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失联已15天的中科大失联博士刘春杨遗体在董铺水库芦苇荡中被发现,令人痛心!......

中科大博士返乡过年期间失联已12天(图)

刘春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家在合肥肥西县。1月31日凌晨,他从学校宿舍离开后失踪。截至2月11日,刘春杨已失踪12天。刘春杨的姐姐告诉北青报记者,刘春杨最后一次与家里电话是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