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14 09:24 原文链接: 腾讯的“科学探索奖”:改变什么?

  闲话几句。国内科研的评价体系,差不多十年一变。2000年前后基本上是数文章数量,文章发得越多那就越牛。所以01年在科大高分子系读书,那时候系里招人,有位学者应聘教授,当时系里的领导们就很头大:说做得不好吧,人家有200多篇论文;说做得好吧,这200篇论文里有40多篇中文的《X省化学》,这招还是不招?系主任是很正统的学者,说那按照现行的评价体系,人家文章发得多我们得招啊!其他人不干了,说不能简单粗暴数文章啊,评价体系有问题啊,云云。所以此事后来不了了之,没招。2000年之后逐渐的就不是简单数文章了,而是数SCI论文,发的SCI文章越多越牛。所以那时候全国人民都是疯狂的发文章,一年刷个几十篇文章的实验室多了去了,等到年底实验室出个年鉴,把一年发表的文章打印出来,汇编成册,实验室人手一本隔壁实验室也送送。硬壳深色的封面,摸起来有质感,翻过来当鼠标垫用起来倍儿好使。擦屁股不行,太硬。大约09、10年前后,这么个玩法就不太行了,主要是大家都学会了一个单词:“灌水”(Pouring Water)。小灌怡情,大灌那就太水了,所以后来就改成数10分以上的文章,得讲究发表论文的质量。这套评价体系在某些领域有些小小的调整,例如只数NCS文章,或者数NCS加上重要子刊文章。当然这里面长期争论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Nature Communications要不要被踢出去。这个玩法有问题,因为各个学科发展的情况不一样,比方说搞天文望远镜的,造航母火箭的,研究高铁的,人家不发NCS莫不成要给人关了门?所以这几年逐渐发现各个学科、领域应当有自己的评价体系,这就又开始变了。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不知道,但第一,国内整体科研水平越来越好,这个没有争议;第二,我们这代人读小学拿的可都是试用本,改来改去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习惯了就好;第三,不管评价体系怎么变,认真做科研总不会是错的。

  =====================================

  废话讲完咱讲正题。话说前几天朋友圈里被《知识分子》的两篇文章刷了屏,《中国最大科学奖出炉:首期10亿元,为青年科学家“雪中送炭”》和《10个亿的科学探索奖,能改变什么?》,科学网上也有报道:《“科学探索奖”:首期十亿元大奖将带来哪些改变》。这几篇文章我读来读去,就看懂一个意思:企业和社会资金支持基础研究绝对应当鼓励和拍手叫好。至于其他内容,我没读懂,总体感觉,就是这个奖设立的没有逻辑。

  第一,“为青年科学家雪中送炭”这个说法理论上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因为这个奖的年龄上限是45岁。话说国家对40和45岁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才支持,机制上来说比较成熟,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对于45岁及以下有长江、杰青、万人杰出和领军等;40岁及以下有四青;除了国家的各项人才计划,省市、高校通常还有自己的各种山河湖海的人才计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帽子”。帽子为什么这么多?说白了就是领导们在努力想办法增加科学家们的待遇和科研条件,让大家安心做研究。所以,这就有问题了:40、45的科学家,还需要人类来选吗?把国家各个人才计划的入选者名单打印出来贴地上,动物园里抓只猴子,给个西瓜吃完瓜皮往地上一扔,猴子滑哪儿选哪儿,反正选谁都有道理,不选谁也不觉得委屈。对吧,猴子能干的事儿,就犯不上让人类来做了。当然评审委员会可以说:OK,那我们玩儿互斥吧,已经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那就不选了。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家的人才计划还是比较能与时俱进的,选得少了?那没关系,过两年加点儿指标就得了;第二,现在其实比较忌讳重复资助,所以您既然拿了民间的支持,那国家极有可能就不再支持了,领导们不会算数的?所以,不考虑已经入选国家计划的人,一是这个奖的公信力估计很够呛,二是水平足够的学者未必肯入选;如果考虑的话,那还需要选吗?所以,“通过设立这个奖项,确确实实地找到一批有胆魄的年轻人”,不需要您找,国家已经找过了。

  既然选谁不选谁都是个问题,这炭如何送得出去?如何还得是在雪中?对吧,国家已经雪中送炭好多年了,别给添堵就行了。那这个奖能做到锦上添花吗?您想多了,基本也没有可能,因为还有地方和高校自己的计划,比方说我校有“华中学者”,隔壁学校有“珞珈学者”,基本上每个高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人才支持计划。这些计划是干啥的?发人民币。这叫不叫雪中送炭?那是必须的。

  第二,“支持青年科学家能够从容不迫地生活和工作”这个说法理论上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因为国家、地方和高校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做、并且现在也还是在继续做这个事情。举个栗子,一般来说海外引进的青千,除了国家的经费之外,通常地方和高校还有配套,1:1通常不算过分,并且我校对青千通常是六年免考评,这样青年科学家已经能够很从容不迫的做研究。这样的政策应当不是我校独有,全国都差不多的。当然您可以讲这个是针对海龟,土鳖们能有支持吗?有的,比方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是三年,经费一般是120-240万不等,不需要写项目结题报告,没有什么任务,经费使用也比较灵活,拿到了之后单位基本上也是聘期内不考评。当然您可以讲这是针对帽子们,那没帽子的能有支持吗?当然必须是有的,例如我校就有一个《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支持计划》,主要是三条,一是聘期五年给人民币,这里的人民币是研究经费;二是团队负责人享受“华中学者”特聘岗待遇,这是干啥的?还是给人民币,当然这里的人民币就是工资了;三是每年给一个博士生指标。这个计划里是注明了的:帽子们边儿呆着去,不能申请。这样的计划估计不会是我校独有,全国高校估计应该都是有的。啥?贵校没有?那还愣着干啥的,赶紧把我校这份文件打印了给校长送去撒。对吧?所以国家在支持40、4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青年科学家方面,做的其实不错了。大家既然选择做科研,就应当清楚发大财估计是没什么可能呢,能有个小康已经不错了。

  第三,“为科技奖励和评价机制的改变做出些尝试”这个说法理论上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我建议诸君再认真读读国家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贵单位近期难道没有在清理四唯吗?国家不正在尝试着改变吗?啥意思?难道是说这文件里写的不够全面、不够充分?这个文件出台之前,可是广泛征求了科学家们意见的,很多人都收到过邮件按要求认真填写。所以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尝试,而是落实。先把提出来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对吧,办事儿要有个逻辑。另外,这个奖据说“坚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则”,貌似现在全国各种项目、人才计划之类的,都是这个评审要求吧?这个奖项的发起人,很多是非常资深的科学家,理论上各种项目也评审不少。那么,问题就来了:腾讯的项目您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国家的项目您打算怎么评?还能评出花来不成?

  所以,雪中送炭做不到,支持从容不迫没有必要,搞尝试又没有逻辑,马老板不是忽悠型,问题在于科学家也不能拿人当傻子来忽悠是不?再者,企业的本质就是逐利,人家掏10个亿出来,还是需要给人有足够回报的。这样问题就来了:这个奖怎么发才能不打水漂?很简单:把45改成30。年龄上限为30岁。

  为什么是30岁,不是35?因为四青虽然通常要求40岁以内,但还是有不少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能够获得资助;此外,基金委的青年项目貌似是改成人才计划了,限龄35,这个是好事情。国家的反应通常没有那么慢,如果这个奖项的限龄是35岁,可能短时间之内国家就会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这样这个奖项迅速就会变成鸡肋。那如果这个奖项改成限龄30,会有什么不同?有,第一,万事开头难,青椒们起步都很艰难。不考虑少年班,通常大家18岁读大学,22读研究生,27、28左右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国内招PI通常要求有博后的经历,这样再做个1-2年博后,30岁左右就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继续做博后,还是独立做研究?想独立做研究,哪儿来的资助?没钱谈什么独立?对吧,所以青年学者最缺钱、缺支持的时候,就是刚刚开始独立做研究的时候。美国对新PI貌似是有特殊支持的,一般第一个RO1项目拿起来不那么困难,这样能够熬过生存期,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支持,所以青椒们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状态。这帮人事实上是最最需要支持的。第二,判断30岁以下学者的潜力,从中选拔出未来能够成为杰出科学家的青年人才,这个可不是猴子能做的事情,还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当然喽,科学家们得选择做有挑战性的事情,既然忽悠了企业家的钱,那就得干有分量的事情。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困难,举个栗子,当年nyouyou混水木的BBS,看她贴的人多了去了,那时候nyouyou可远没有到30岁,问题是版上所有人都相信nyouyou能成为非常出色的科学家。再一个就是华大基因的王俊博士,咱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是所有人都知道他研究做得好。其他的例子那就多了,比方说,咱生信圈儿的王MM(参见《N6-甲基腺苷的调控功能:那些27岁的教授们》),再有就是兄弟我有很多十几年的同行好友,为什么会是好友?当然是早就看出潜力来了。对吧,咱就一个菜鸟,还是个大菜鸟,20多岁的时都能看清楚谁谁能有前途,国内最杰出的一帮战略科学家们,这样的事情还不小菜一碟?第三,企业是可以拿到回报的。比方说,这个奖设立10年,如果能够选出一个nyouyou级别的青年科学家,那这钱花的是不是超值?当然喽,如果一不小心选出个尹希(2017年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得主,参见《少年班:来自天顶星的超级赛亚人们》)或是张锋(不用解释吧?),那估计腾讯从此不需要做广告了。

  另外,关于这个奖,邵斌博主两天前有评论《也谈腾讯的科学探索奖》,可供参看。

相关文章

3月15日截止!“科学探索奖”申报“倒计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37.shtm2023年“科学探索奖”申报进入“倒计时&rdq......

腾讯联合耕智:把数字化送进“大棚”

设施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高,对节约我国有限的耕地、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和提升消费品质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设施农业面临......

翁红明:静心探索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

人物简介:翁红明,1977年出生,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凝聚态物理计算方法和程序的开发以及新奇量子现象的计算研究,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

2023年“科学探索奖”申报启动

2023年1月1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2023年“科学探索奖”仍设置十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

奖金300万/人!2023年“科学探索奖”申报工作启动

新年伊始,新一届“科学探索奖”申报工作正式启动。“科学探索奖”是由腾讯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奖项设立的出发点是鼓励青年科学家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探索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长效......

“大人,时代变了”,联通、腾讯合营获无条件批准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10月27日发布的《2022年10月17日-10月23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显示,联通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案获无条件批准,审结时......

“科学探索奖”得主吕奔:打破科研“稳态”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胡珉琦多年前,美国炎症与脓毒症研究领域顶级机构——Feinstein医学研究所的掌门人KevinTracey记住了一个中国学生的名字:他叫吕奔,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当时,孤傲......

2.9亿!腾讯加码鱼跃医疗急救业务,能否实现1+1>2?

9月19日晚,鱼跃医疗(002223.SZ)发布公告称,因子公司讯捷医疗经营发展需要,拟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向善科技,向善科技以现金出资2.91亿元认购讯捷医疗新增注册资本。增资完成后,讯捷......

科学探索奖”得主王佳伟:不“内卷”的青年学者

王佳伟身上有种同龄科研人罕见的“松弛感”。他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个人主页上,没放西装革履的证件照,只有穿着浅色棉质T恤的年轻面孔,右手托着下巴,冲屏幕前的你微笑。一束光斜斜打在脸上,你能......

山东2名科技工作者获2022年“科学探索奖”

近日,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教授李利平、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勇榜上有名。“科学探索奖”是由科学家主导、腾讯基金会出资支持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