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5 16:32 原文链接: 寒旱所揭示非贯穿型热喀斯特湖周围多年冻土特征

  热喀斯特是指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又称热融。热喀斯特现象广泛分布在冰缘地区。热喀斯特可分为两种,即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前者主要产生在平坦地面,冻土层内地下冰融化使地面发生沉陷,出现沉陷漏斗、浅洼地,如果洼地集水成湖,称热喀斯特湖,也称热融湖;后者主要发育在斜坡地面,由于坡地冻土层地下冰融化后饱含水分,使土体沿融冻面滑动,称热融滑塌。热喀斯特的发生发展与寒区生态环境、水资源及寒区工程密切相关,已成为目前冻土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多年冻土具有厚度薄、地温高等显著特点。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冷生过程在融化因素起主导作用下形成的热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基于对青藏高原北麓河盆地天然形成的湖塘(该湖塘为非贯穿型热喀斯特湖)下部及其周围地温的监测分析,发现湖塘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变化较大,湖岸过渡带及天然场地多年冻土上限基本保持不变。随着远离湖塘中心,湖塘下部及其周围多年冻土含冰量依次升高,地温年变化深度依次降低,年平均地温依次降低。观测期内,湖塘下部浅层多年冻土地温在逐渐升高,深部土体地温基本保持不变;湖岸过渡带及天然场地下部多年冻土地温基本保持不变。天然场地多年冻土地温明显低于湖塘下部土体地温。

  该研究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1024)、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1030741)、中国科学院西部博士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10)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冰川冻土》。

相关文章

我国科学家揭秘青藏高原东部隆升历史

本报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齐芳)四川省稻城亚丁风景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腹地,现今平均海拔3700米,其旖旎的高山森林景观引人入胜。然而,科考证据表明,以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东部高海拔......

青藏高原典型气候区中尺度湖泊月变化特征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74.shtm青藏高原湖泊众多,被称为“亚洲水塔”,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

中国药理学家丁光生先生逝世,享年101岁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官方微信公众号7日发布的消息,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简称:上海药物所)研究员丁光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6日21时4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是“谁”影响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环

2022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陈槐研究员及其团队,应邀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ReviewsEarth&Environment)发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环......

科研人员揭示青藏高原上碳氮循环变化及驱动机制

中新网成都9月27日电(记者贺劭清)记者27日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陈槐研究员与合作者综述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环变化及驱动机制,指出草地可持续管理、生态工程和绿色技术发展......

过去千年热带火山爆发使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减少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有“亚洲水塔”之称。高原夏季降水总量约占高原大部分地区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补给来源。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水......

发现非典型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同源结构域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劲松课题组通过结构生物学研究,在分选转运蛋白(SNXs)中发现了一类新型的非典型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RGS)同源结构域(RGShomology,RH)。相关研究......

要不要接种新一代疫苗?高福三答新冠疫苗

2022年浦东新区“全国科普日”活动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24日亮相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的墨子沙龙,和观众分享“人类、病菌与疫苗”话题,并就大众关心的新冠疫苗“三问”,一一作答。一问:病......

亚洲季风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亟待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方小敏带领新生代环境团队与合作者,从有精确年代控制的典型盆地岩性变化、气候环境记录、高原隆升记录及模型模拟4个角度,系统梳理了当前亚洲气候研究的主要进展,从时空变化上提出了亚洲季......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向全球开放共享

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运行、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21日晚向媒体发布消息说,“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数据正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