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7 11:11 原文链接: 科学家提出探索太空的未来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引力波探测“空间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应邀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徐淑岩团队以及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同事联合在《自然》(Nature 562,185-187,2018)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Explore space using swarms of tiny satellites”。文章的中文版《卫星的未来》作为自然新闻在《环球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上刊发。文章认为,沙粒大小的计算机、自修复材料以及卫星星座将会重新界定人类太空探索之旅。

  文章指出,太空探索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太空活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但现有的技术和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步伐。为满足人类探索太空的愿望和目标,需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卫星和飞行器需向微型化方向发展。设备体积越小,运行所需的能源就越少,重量就越轻,发射所需的费用就会降低。以至于可把成千上万个“毫微微卫星”作为一个网络系统来运行。同时,需制定一个标准化的微型卫星设计方案,来加快其研发、生产及投入使用的速度,降低成本,并开发相应的“微型火箭”。主动型卫星还需研发稳定性高的微推进系统。

  其次,卫星和飞行器需向长寿命目标发展。太空技术的使用寿命对于开发月球和火星至关重要。为了大幅延长卫星和飞行器的使用寿命,有必要让它们像灯塔水母那样具有重复再生能力,搭建完全自修复的太空平台,包括推进系统、发电站、生命保障系统和科学仪器设备。这些都需重大突破和新的工作方式。

  最后,卫星和飞行器需向网络化方式发展。通过大量微型卫星集群运行,从而实现多种功能,包括自组织、可变形性、自学习和同时感知大范围空间的能力,以便能像人工智能一样长时间地运作。文章列举了SpaceX公司的计划,该公司将在2025年左右发射12000颗小型卫星来建立天基互联网“星链”。

  文章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卫星和飞行器的微型化、长寿命、网络化等探索太空的未来方式,让成千上万颗微型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像神经网络一样运作,需要先进材料科学、机器人科学、航天推进技术、人工智能和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通力合作。同时,也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包括建立一个运行大型星座的国际法律框架。

  中国引力波探测“空间太极计划”是由间距约为三百万公里的正三角形卫星编队组成的卫星星座,以太阳为中心落后或超前地球约二十度进行绕转,瞄准中低频段引力波进行探测和研究。此卫星星座将构成一个与实验设备一体化的超静超稳卫星平台,采用高精度星间激光干涉测距技术、连续可调的微推进技术和无拖曳航天技术,超高精度和稳定性的精密测量仪器和装置,包括超稳激光器、相位计、望远镜、时钟和温控,超低热膨胀系数和超微形变材料。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涉及学科领域广泛,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光学、精密测量、航天技术和导航等。中国引力波探测“空间太极计划”将在2025年前后发射关键技术实验双星,验证空间关键技术,其背景型号项目已获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立项支持。计划在2033年发射三星卫星星座,展开空间引力波探测实验,深入探索和认知宇宙。


相关文章

朝闻道,遨游四海,寻有识之士

项目背景2018年,分析测试百科网推出了深受土壤从业人员的喜爱的土壤大航海计划。大航海计划帮助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行业从业人员系统性的学习新的土壤政策及相关检测编制。除了土壤行业外,2018年,我国在......

太空中浮萍也会浮在水面

俄罗斯宇航员正在国际空间站开展浮萍生长实验,初步结果显示这种水面浮生植物在太空失重条件下也会浮在水面。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俄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科研负责人莱温斯基赫的话说,为观察浮萍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

NASA宇航员太空生活近一年,部分基因改变?

当地时间4月11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2015年至2016年间,在国际空间站度过340天的宇航员斯科特•凯利(ScottKelly)从体重到基因都发生了改变。资料图:美国宇航局......

中国在太空建立太阳能发电站外媒:将缓解能源短缺

近期,中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已在重庆启动建设。据悉,空间太阳能电站即在地球轨道上建立太阳能电站,收集太阳能,并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向地面提供持续电力的发电系统。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空间太阳能......

配套专业第三方服务探索科研转化新路径

近年来,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民生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但在实际操作中,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等问题较为突出。数据显示,......

神秘而伟大听听这些来自太空的喜讯

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2019才过去不到三个月,来自神秘太空的喜讯便频频传来。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成为月背首个“地球行者”今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预选区域着陆,并传回了世界首......

欧空局“鱼叉”清理太空垃圾试验成功

日前,欧空局“碎片清理”(RemoveDebris)项目试验取得成功,卫星发射“鱼叉”成功捕获目标。该技术为太空垃圾清理提供了新途径,但其潜在军事价值也让人“毛骨悚然”。空客公司发布的试验视频显示,模......

欧空局“鱼叉”清理太空垃圾试验成功

日前,欧空局“碎片清理”(RemoveDebris)项目试验取得成功,卫星发射“鱼叉”成功捕获目标。该技术为太空垃圾清理提供了新途径,但其潜在军事价值也让人“毛骨悚然”。空客公司发布的试验视频显示,模......

长期太空生活让免疫系统保持“高度警戒”

美国航天局一项双胞胎对比研究显示,长期太空生活有可能会让宇航员的免疫系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并改变他们一些基因的活跃程度。2015年至2016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在国际空间站上连续生活340天,而......

“旅行者1号”再立新功

自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VeraRubin通过旋转曲线第一次提供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以来,在过去的40年间,天文学观测为暗物质的存在积累了丰富证据。然而,暗物质的本质仍晦暗不明,不过黑洞作为暗物质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