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01 10:01 原文链接: 天黑请睁眼科学家破解小鼠暗觉醒机制

   “太阳晒屁股了,孩子该起床了!”——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睡得好好的,突然窗帘打开,一道明光破窗而入,瞬间人就清醒了一大半。

  人类或许很难想象,小老鼠这样的夜行动物们在白天呼呼大睡时,如果环境突然暗下来,它们也会在几分钟内迅速苏醒。

  是什么机制影响了我们的睡眠和觉醒?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黄志力和教授曲卫敏的科研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些问题的探究。1月31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该研究团队博士生张泽和刘雯樱等为论文第一作者。

  小鼠是怎么被“暗”醒的?

  和人一样,小鼠的感光器官是视网膜。研究人员向小鼠眼睛注射了一种能编码光敏感通道蛋白以及红色荧光蛋白的病毒。这些小鼠不是一般小鼠,它们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携带着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即“荧光鼠”。

  通过观察病毒携带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科学家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注射区域的神经元在体内的投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示踪”。

  通过示踪,研究人员证实位于上丘(大脑一处结构)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可以接收来自视网膜的直接功能输入。他们把荧光鼠暴露在不同的光照环境下,发现这种神经元能被短时间的黑暗刺激所抑制,但不会收到光脉冲的影响。进一步,这种神经元还能直接抑制下游的另一种神经元——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

  “人们早已证实,多巴胺跟觉醒高度相关。”论文通讯作者黄志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暗环境刺激下,视网膜不再兴奋,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受到抑制,这样下游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所受的抑制就会解除,从而释放多巴胺。因此,小鼠在突然出现的黑暗环境下很快就清醒过来。”

  为了确保结论严谨,他们还设计了一个反向证明的实验——通过基因编辑,特异性地损毁小鼠的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或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下,即便黑暗突然降临,小鼠也浑然不觉,继续呼呼大睡。

  由鼠及人,还须更多探索

  “过去大家对光影响睡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照周期和生物节律的关系上。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研究昼夜节律机制的科学家。”未参与这项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段树民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而目前这个成果的特色在于,他们研究的是光线本身如何调控睡眠。”

  有趣的是,尽管人脑和鼠脑在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人类和鼠类在睡眠方面,对光照的反应却恰恰相反。小鼠的觉醒机理研究越透彻,就越让人好奇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究竟在哪一个环节上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了。

  “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目前只有一些初步的认识,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黄志力说。

  尼罗河草鼠是一种昼行性的啮齿动物,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最佳模型。他们希望未来通过对尼罗河草鼠的研究,回答为什么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对光的反应截然相反。

  以光为钥,拯救睡不好

  熬夜追剧、整宿开趴、连轴加班、跨时区出差……随着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潮、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由生物节律紊乱导致的睡眠障碍发病率逐年攀升。而“光”,在其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多年来,黄志力和他的团队,一直追索着光与睡眠的关系。

  为什么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睡得好?因为体力劳动消耗大量能量,能量ATP的代谢产物是腺苷,作用于腺苷受体,让人沉迷梦乡。

  半夜上个厕所,回来就无法接觉?最好把家里的起夜灯换成小功率的红光灯,既能看清路线,又能保存睡意。

  帕金森氏病人为什么往往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因为他们存在严重的基底神经节病变。

  为什么喝咖啡让你睡不着觉?因为咖啡能阻断腺苷受体。

  ……

  在老中青都大呼“睡不好”的当下,这些研究成果显然极具现实意义。

  那么这次小鼠被“暗”醒的成果,对人类来说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黄志力说:“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异常光照,会破坏生物节律,导致睡眠紊乱。虽然夜行性动物的睡眠和觉醒条件跟人类相反,但是足以证明上述神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希望这些研究能为临床探索治疗生物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提供思路,比如研发特异性的靶向药物,或者通过磁疗、超声、微波等物理性疗法,作用于这些靶点,为睡不好的人们点亮新的希望。”

相关文章

新研究发现竟然能一边做梦,一边算题?

做梦对人们来说是十分常见的体验,但目前科学界尚无法给出恰当的解释。2月19日,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处于睡眠状态或处于清醒梦中(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人也能够回答问题、进行简单计......

熬夜需谨慎!顶级SCI:仅通宵一晚,你大脑就痴呆了!

睡眠对于神经系统的健康而言很重要,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就是睡眠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关系。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都与阿尔兹海默症有一定的关系。阿尔兹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其显著的病理特点就是细胞外β-淀粉样蛋......

一文了解原子荧光光谱原理的优缺点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优点是,某些元素(汞、砷、镉等)灵敏度非常高,价格很便宜。缺点是可测的元素种类很少,一般认为只能测汞、砷、镉、锑、铋、硒、锡、碲、锗、铅、锌。......

一文了解荧光PCR通量

自从1983年K.Mullis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以来,PCR技术很快成为科研、临床诊断的热点技术。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P......

荧光碳量子点的太赫兹光电特性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文课题组与西南大学合作,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技术,探究荧光碳量子点(CQDs)的光电特性,发现在80-280K温度范围内,红光荧光......

超分辨显微技术浅析

光学显微成像的衍射极限生物医学成像技术是基础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回顾历史,已有多位科学家凭借在成像技术方面的突破获得诺贝尔奖。其中,Roentgen因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亲述STED显微镜研发那些事

整个20世纪,科学家始终认为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不可能超过200纳米。也就是说,只要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于200纳米,用光学显微镜便无法分辨清楚。但随着21世纪的到来,有关研究揭示,这个分辨率极限其实是可以......

7倍灵敏度荧光显微技术迎来新跨越

2021年伊始,显微镜技术也迎来新的跨越。光物理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现有显微镜技术,无需添加染色剂或荧光染料,就能更详细地观察活细胞内部。一种荧光寿命显微镜技术,能够使用频率梳而不是机械部件来观......

荧光显微新方法:无需机械扫描即可获得荧光寿命图像

新显微镜艺术图图片来源:日本德岛大学在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开发了一种不需要机械扫描就能获得荧光寿命图像的新方法。荧光显微镜广泛用于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因为它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细......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各位专家、各位委员:现将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及宣贯计划》中的两份计量技术规范:《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校准规范》和《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器校准规范》(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