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29 17:35 原文链接: 乳糖不耐受,改变机体肠道微生物组了解一下

  童年以后,全球大约三分之二的人群都会失去消化牛奶的能力,正如我们所知,断奶后100%的非人类哺乳动物也会失去这种能力,进入成年期,持续消化乳糖(牛奶中的主要糖类)的能力是一种生物学异常表现。

图片来源:tomcorsonknowles.com

  乳糖并不会被肠道直接吸收,相反,其必须被乳糖酶破碎成两种较小的糖类分子,正常情况下, 产生乳糖酶的基因LCT的活性会在婴儿期后逐渐下降,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该基因活性的下降或许并不是因为遗传代码发生了改变,其DNA能被化学性地修饰以便乳糖酶基因的功能被关闭,这种修饰会影响基因的活性并让DNA序列变得完整,其称之为“表观遗传化修饰”,这种关闭乳糖酶基因的修饰作用并不会在乳糖耐受个体机体中发生,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深入阐明乳糖不耐受如何随着年龄增长或肠道的损伤而发生的。

  还有一些人因为遗传因素原因本应该能够消化乳糖,但在生命晚期却失去了这种能力(无论是自发性的或小肠因疾病和其它创伤而受到损伤),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患者治疗潜在病因时,乳糖不耐受的现象就会消失,但有些人却会变得永久性地乳糖不耐受。似乎对消化道的创伤会诱发相同的表观遗传学改变,进而在个体成年期时关闭乳糖酶基因的表达,当然了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确定这些改变的持久性和后果。

  乳糖不耐受主要由于基因的影响

  虽然全球范围内大约有35%的人群能将产生乳糖酶的能力持续到成年期,但这一比例在不同种族群体中差异很大,在美国乳糖耐受的人群比例大约为64%,这就反映了不同人群的混合特性。成年人消化乳糖的能力最近才出现在人类身上,特定的遗传改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能够传递乳糖酶的持久性,而这在不同种群中独立出现的时间于其驯化奶牛的时间大致相同。并没有一个SNP存在于乳糖酶基因中,但却会存在控制其火星的DNA附近区域中,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阐明这些改变如何对基因的行为产生影响。

图片来源:kondunn.deviantart.com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其中一种SNPs能够改变乳糖酶基因控制区域中DNA的表观遗传化修饰,尤其是,SNP能够抑制甲基化基团吸附到DNA上,这些甲基化基团对于调节基因活性非常重要,因为其会被添加到DNA上从而关闭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后,乳糖酶基因通常会被DNA甲基化关闭,然而,改变控制区域DNA序列的SNPs却会抑制甲基化修饰的发生,从而就会导致乳糖酶的产生,因为基因一直处于开启状态。

  截至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发现,5种不同的SNPs与乳糖酶耐受性密切相关,另外还有10种已经在孤立的种群中被发现,研究人员估计这些SNPs在不同文化中出现的时间从3000年(坦桑尼亚)到12000年(芬兰);这些特征在人群中持续存在并传播,而且其还表明,人群在婴儿期之后消化牛奶的能力具有显著的选择性优势。

  你的微生物组和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包括腹泻、胃痛、痉挛和胃胀气等,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源于小肠无法对乳糖进行分解,随着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到大肠中,水也会进入降低乳糖的浓度,从而引发腹泻,乳糖最终会被大肠中的微生物所消化,伴随会产生很多副产物,包括引发胃胀气、痉挛的气体等。

图片来源:frontiersin.org

  最近有研究表明,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来促进消化乳糖细菌的产生,这样就能够减轻某些人的乳糖不耐受症状,具体而言,这些称之为“乳酸菌”的细菌能够摄入乳糖但却会产生乳酸副产物(并非气体),虽然乳酸并没有价值,但其不会产生乳糖不耐受让人不舒服的症状,肠道微生物组的这种适应性或许就是一些并没有乳糖酶持久性遗传证据的古代牧民耐受富含乳制品饮食的原因。

  将乳酸菌作为一种益生菌摄入能够减缓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这些细菌并不会在结肠组织中一直存在,一种潜在的策略就是给乳酸菌喂食一种其能够消化但人类不能消化的复杂糖类,在最初的临床试验中,使用这种“益生元”的受试者报告了机体乳糖耐受性的改善以及其肠道微生物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后期研究人员还会进行更大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因此,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而言,真正的冰激凌可能会再次出现在其日常菜单中。


相关文章

即将实施:GB/T425802023《智能实验室微生物质谱鉴定平台》

国家标准GB/T42580-2023《智能实验室微生物质谱鉴定平台》将于2023年12月1日实施。该标准由TC526(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要起草......

发酵食品有奇效!NatureReviews:发酵食品可改善肠道微生物群,保持心血管健康等诸多益处!

风味独特的红酒、鲜香解腻的腐乳、清甜绵密的酸奶、朴实无华的馒头……生活中这些常见的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制作过程——发酵。藏着“极简人类吃货史”的发酵食品,是“传承百万年的美味”。从另一个层面讲,植物食......

经常暴饮暴食?肠道微生物群在作怪!

暴饮暴食症(OD)患者通常表现出对可口食物的渴望。对暴饮暴食的控制减少通常会导致过度偏好高能量和美味的食物,以及在短时间内过度进食。这可能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饮食和压力是OD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

GB/T5750.12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第12部分:微生物指标》内容解读

GB/T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于2023年3月17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以替代实施16年之久的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

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检测是如何开展的?

一、什么是生活饮用水呢?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活饮用水是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用于日常饮用以及洗涤的水。我国居民的饮用水主要有自来水(包含二次供水)、井水、矿泉水、直饮水等。从饮水与健康的角度讲,......

秸秆热解炭高效高值利用方法被发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创新团队,揭示了不同秸秆热解炭促进厌氧发酵性能及微生物组学特性,实现了秸秆热解炭的高效高值利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资源技......

色谱、质谱及微生物实训,促检测技术能力提升!

——水质宣贯会同期技术能力提升专题实训10月7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水质检测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绿色生态产业促进会协办的“《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23)宣贯会”在内......

科学家揭示5亿年前的“最后晚餐”!

大约4.65亿年前,一只三叶虫在现在的捷克布拉格附近死亡。这种动物的最后一餐仍然在它的肠道里,沉积物将它的尸体埋在古生代海洋的海底。在那里,它被埋葬了漫长的时间。现在,科学家已经推断出这餐的内容,为这......

根系微生物协助水稻耐酸抗铝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研究员课题组联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在合成菌群(SynComs)协助水稻耐酸抗铝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

Engineering:揭示肠道微生物群落或与人类结肠炎发生有关

肠道内稳态(intestinalhomeostasis)是由特化的宿主细胞和肠道微生物群落所维持,Wnt/β-连环蛋白信号对于胃肠道的发育和平衡至关重要,其功能失调往往与炎症和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