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2 09:54 原文链接: T7RNA聚合酶系统基因表达实验

  • 两种重组痘苗病毒共感染细胞

  • 单病毒感染OST7-1细胞

  • 利用VOTE系统

           

实验方法原理

含有 pT7 控制的外源基因(「痘苗病毒系统基因表达实验」中「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后的脂质体转染」)的重组质粒,通过同源重组可整合到痘苗病毒中,并制备重组病毒储液。将此病毒储液与 vTF7-3 共同感染贴壁或悬浮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外源基因被高效的 T7 RNA 聚合酶转录,并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完成翻译。随后进行分析鉴定或纯化蛋白质。

此共感染方案适用于大量生产蛋白质,基于这种目的,常使用悬浮培养的细胞(如 Vero 或 HeLa S3)。

实验材料

vTF 7-3 痘苗病毒储液 含有 pT7 控制的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储液 贴壁培养的单层 CV-1 细胞/转瓶悬浮培养的 HeLa S3

试剂、试剂盒

完全 MEM-10、转瓶 MEM-5 或 MEM-2.5 培养基 胰酶(过滤除菌后冻存于 -20℃)

仪器、耗材

Sorvall 离心机 6 孔组织培养板/用于扩大分析的大组织培养瓶

实验步骤

1. 对于贴壁培养的单层细胞:


1.1 感染 CV-1 贴壁单层细胞:在病毒感染前一天,用完全 MEM-10 培养基将 5 × 105 细胞/孔加入 6 孔组织培养板培养,直至细胞几乎汇片生长(一般过夜)。


1.2 胰酶消化病毒储液。每份病毒储液加入等体积的 0.25 mg/ml 胰酶,涡旋混匀,温育 30 min,每隔 5~10 min 晃动一次。

MOI 为 10 pfu/细胞可以获得高水平的蛋白质表达。

如果还有团状物,将其冷却到 0℃,冰上超声 30 s。可以重复几次超声,但超声的间隔中样品应当置冰上冷却(见「痘苗病毒系统基因表达实验」中「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后的脂质体转染」)。


1.3 将两种胰酶消化的病毒储液混合。


1.4 将胰酶处理后的病毒用 MEM-2.5 培养基稀释至 4 × 107 pfu/ml (每种病毒为 2 × 107 pfu/ml)。


1.5 吸出培养基,用 0.5 ml 的病毒混合液感染 6 孔板中每孔的细胞,温育 1~2 h,每隔 15~30 min 晃动一次。


1.6 加入 2 ml 的 DMEM-10 培养。根据使用的方法,在感染后 5~24 h 分析基因表达。如果纯化蛋白质,在感染 2~3 天后收获细胞。

注:尽管在感染后数小时就可以检测基因表达,但一般在病毒感染的晚期进行免疫沉淀、免疫印迹或 Northern 印迹分析,因为这时 T7 控制的基因产物积聚到最高水平。早期分析一般检测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 对于悬浮培养的细胞:


2.1 感染 HeLa S3 悬浮细胞:在病毒感染前,用血球计数器对细胞进行计数, 在室温下 1800 g 离心 5 min,弃上清。用转瓶 MEM-5 培养基重悬细胞至 2 × 107 细胞/ml,将其转移到较小的无菌组织培养瓶或 Erlenmeyer 瓶中。


2.2 胰酶消化病毒储液。每份病毒储液加入等体积的 0.25 mg/ml 胰酶,涡旋混匀,温育 30 min, 每隔 5~10 min 晃动一次。

MOI 为 10 pfu/细胞可以获得高水平的蛋白质表达。

如果还有团状物,将其冷却到 0℃, 冰上超声 30 s。可以重复几次超声,但超声的间隔中样品应当置冰上冷却(见「痘苗病毒系统基因表达实验」中「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后的脂质体转染」)。


2.3 将两种胰酶消化的病毒储液混合。


2.4 将胰酶消化病毒混合物加入浓缩细胞中,37℃ 悬浮培养。


2.5 将感染后的细胞加入到大的旋转培养瓶中,用转瓶 MEM-5 培养基将其稀释至 5× 105 细胞/ml,37℃ 悬浮培养 1~3 天。


2.6 收获细胞,分析或纯化表达蛋白(见步骤 1.6 注释)。


            展开           
注意事项

1. 所有培养都在加湿的 37℃ 5% CO2 培养箱中培养,除非有特殊说明。


2. 与活细胞接触的器械和试剂都应该是无菌的,操作也必须无菌。


相关文章

多功能植物小RNA分析工具|一站式小RNA分析及可视化

日,《科学通报》在线发表了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夏瑞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研究开发出一款多功能植物小RNA分析工具——sRNAminer,可便于研究人员进行一站式小RNA分析及可视化。据介绍,植物小......

中国科大:揭示跨膜蛋白SIDT1调控人类核酸摄取的分子机制

RNA干扰是指由双链RNA诱导的基因沉默现象,在细胞发育和抗病毒免疫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被用作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治疗的遗传工具。RNA干扰现象可在秀丽隐杆线虫全身及其后代中传播,被称为系统性......

研究发现“无中生有”的新基因起源机制

生物体的复杂性是由它们的基因编码的,但这些基因从何而来?据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人员解决了围绕小分子RNA基因(microRNA)起源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并描述了一种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发现古菌C/DRNA识别底物新规则

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叶克穷课题组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ScienceChinaLifeScience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licatedtargetrecogn......

新发现!细菌RNA代谢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承才团队关于细菌中RNA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蓝藻中RNaseE受一个保守蛋白调控》(Aconservedproteininhibitorbri......

化学学院邹鹏课题组利用光催化邻近标记技术揭示应激颗粒转录组动态变化

应激颗粒是在胁迫条件下形成的动态结构,通常认为其中包含翻译被抑制的RNA以及翻译元件,并可在刺激消失后解聚,是细胞内典型的无膜细胞器。在应激颗粒组装的不同阶段,大量RNA分子会被招募至应激颗粒中,对维......

第357期双清论坛“RNA与重大疾病诊疗”在杭州召开

2023年11月21日-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第357期双清论坛“RNA与重大疾病诊疗”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和计划与......

中国科学院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大零号湾”

11月24日下午,闵行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在闵行区大零号湾科创大厦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的核心内容是,核糖核酸功能与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将落户在......

Nature最新发现一条鲜为人知的DNA修复途径:让人惊叹的协作

我们的DNA不是坚不可摧的。在我们的一生中,DNA会因自然和环境因素而断裂。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有专门的酶和途径,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机制将破碎的DNA粘合在一起,这些机制被称为DNA修复途径。然而......

遗传发育所玉米籽粒发育机制研究获进展

RNA编辑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RNA编辑作为一种RNA转录后加工机制,对于调控基因表达具有重要意义。RNAC-U的编辑是胞嘧啶(C)经过脱氨转变为尿嘧啶(U)的过程。在此过程中,P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