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9 14:40 原文链接: 想长寿,还没副作用?端粒改造了解一下

  端粒(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TTAGGG)-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端粒、着丝粒和复制原点是染色体保持完整和稳定的三大要素。

  端粒的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 有丝分裂钟”。众所周知,端粒与衰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就会进入衰老状态。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酸蛋白DNA聚合酶,可以通过从头添加TTAGGG重复序列到染色体末端来延长端粒,从而补偿端粒损失。

  2009年,Elizabeth 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Jack W. Szostak三人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png

  那么,如果通过促进端粒酶来延长端粒的自然长度,生物的寿命会随着延长吗?

  近日,西班牙国家癌症中心(CNIO)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发表了题为:Mice with hyper-long telomeres show less metabolic aging and longer lifespa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团队用具有超长端粒的ES细胞产生了100%的细胞都拥有超长的端粒的小鼠模型。研究表明,“超长端粒小鼠” 患癌症更少,寿命更长,体型更苗条,对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耐受性更强,线粒体功能也更好。因此,无需任何基因改造,寿命就能显著增加。

图片.png

  其实,早在十年前,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过程中,就意外发现,在培养板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裂后,这些细胞的端粒是正常细胞的两倍。出于好奇,之后他们确认正常的多能胚胎细胞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因为,在多能性阶段,端粒染色质上存在某些表观遗传标记,可以促进端粒酶延长端粒的长度。

  问题是,具有超长端粒的胚胎干细胞能否产生活的小鼠?

  几年前,该研究团队证明了他们可以做到,他们创造了第一批出生时端粒比正常物种长得多的小鼠,这项研究也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不过,这批最初制备的小鼠是嵌合体。超长端粒的细胞仅占细胞总数的30%至70%。

  但是在这项新研究中,他们实现了让小鼠100%的细胞都拥有了超长的端粒。

图片.png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端粒和端粒酶小组负责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Maria Blasco指出:“这一发现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决定寿命方面,基因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不改变基因的情况下,也有延长寿命的余地”。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端粒和端粒酶小组已在各种研究中表明,通过激活端粒延长酶(端粒酶)避免端粒缩短,延长了寿命,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然而,迄今为止,所有对端粒长度的干预都是基于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技术改变基因的表达。事实上,几年前,该小组开发了一种促进端粒酶合成的基因疗法,使小鼠的寿命延长了24%,而不会患上与年龄有关的其他癌症。

  这项研究中新的发现是,在那些出生时就拥有超长端粒的小鼠身上,并没有发生基因改变。

  研究人员表示,具有超长端粒的小鼠具有以下优势:

  1)这些老鼠患癌症的几率更小,寿命更长。

  2)比正常的小鼠体型更苗条,因为它们积累的脂肪更少。

  3)它们还显示出较低的代谢老化,较低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水平,以及对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耐受性增强。

  4)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DNA损伤会减少,而另一个衰老的致命弱点——线粒体的功能也会更好。

图片.png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延长胚胎细胞保持多能性的时间,以产生具有更长端粒,免受癌症和肥胖症影响以及寿命延长的小鼠,已足以使小鼠具有更长的端粒和更长的寿命。该小鼠模型在没有任何基因操作的情况下延迟了衰老,延长了寿命。

  这些前所未有的结果表明,在特定物种中,端粒比正常长度长不但无害,还具有有益的影响,如延长寿命、延缓新陈代谢年龄和减少癌症等。

  更具体地说,端粒超长的小鼠的平均寿命比正常水平高出13%。观察到的代谢变化也很重要,因为这是首次发现端粒长度与代谢之间的明确关系。胰岛素和葡萄糖代谢的遗传途径被认为是与衰老相关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端粒染色质的生化变化是表观遗传的,这有助于端粒在多能性阶段的延长,或者换句话说,它是修饰基因功能的一种化学注释,但不会改变其本质。对研究人员而言,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发现为延长寿命同时又不改变生物体的基因铺平了道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664-x

相关文章

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获揭示

近日,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冯丹青团队和副教授张原野团队等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附着和壳形成过程,......

新基因疗法或能减缓“渐冻症”病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瑞典于默奥大学官网27日报道,一种美国研发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Toferson显著减缓了一名ALS患者的疾病进程。服药4年后,该患者仍可爬楼梯、......

麻栗坡兜兰简单重复序列表达调控关键基序获揭示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艇团队、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刘仲健团队和中山大学教授苏应娟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基于统计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麻栗坡兜兰简单重复序列的表达调控关......

一个罕见突变让身高变矮、寿命变长

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会导致携带者身材矮小,但也可能使他们寿命更长,这有助于揭示衰老的原因。这项4月26日发表于《医学》的研究发现,那些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的人具有几个可以预防心脏病的特征,而心脏病是最常见的......

Nature|刷新认知!科学家首次证明,没有基因突变也会发生癌症

尽管癌症的发生和发展通常与体细胞突变的积累有关,但大量的表观基因组改变是肿瘤发生和癌症易感性的许多方面的基础,这表明遗传机制可能不是恶性转化的唯一驱动因素。然而,是否纯粹的非遗传机制足以启动肿瘤发生,......

鸟儿唱歌为何差异这么大

图为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理查德湾以西的灌木丛中拍摄到的一只红额钟声拟鴷。图为在南非豪登省比勒陀利亚东北部保护区拍摄的一只黄额钟声拟鴷。图片来源:AlexKirschel/《自然·通讯》科技日报北京4......

科学家研发国际首个整合宏微观基因组综合分析工具

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宗熙海洋生物进化与发育研究中心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和教授王师团队在基因组系统解析工具开发方向取得重要进展。据悉,团队开发出国际首个......

新方法揭秘微生物“生命暗物质”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种天然产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它们的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这些“生命暗物质”?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

“唤醒”沉默的基因新方法揭秘微生物“生命暗物质”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种天然产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它们的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这些“生命暗物质”?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

遗传发育所克隆出小麦新型广谱抗白粉病基因

小麦白粉病是威胁粮食安全的病害之一。当前,提高小麦的白粉病抗性尤其是广谱抗性,是小麦抗病育种领域的主要任务。野生二粒小麦是普通小麦的野生祖先种,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环境演变,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