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9 10:23 原文链接: 强强联手中国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文4篇。

   本周,中国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文4篇。

  Nature的两篇,分别来自山东大学、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以及华东理工大学;Science的两篇,分别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

  值得关注的是,山大副校长、新科院士陈子江和中科院刘江团队强强联合,再发Nature。

  具体盘点如下:

  新科院士陈子江、顶刊“老朋友”刘江团队强强联手:人类早期胚胎长这样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12-0

  该研究首次揭示人类早期胚胎中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并发现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出现了全基因组层次的染色质高级结构重编程。

  此外,研究首次绘制了人类早期胚胎的染色质三维构象图谱。

  本文4位共同第一作者中,Xuepeng Chen和Yuwen Ke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Keliang Wu和Han Zhao来自山东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分别是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陈子江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刘江。

  这不是两个团队第一次合作发表论文。

  2018年3月,两个团队曾联手发表过一篇Cell,首次报道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开放性的调控图谱。

  加上这篇合作论文,陈子江团队近期已发表5篇顶刊文章。

  另外3篇为2篇NEJM(新英格兰医学)和1篇Lancet:

  2016年在NEJM上发表论文,证明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实施冷冻复苏胚胎移植,可明显提高活产率;

  2018年再发NEJM,证明“全胚冷冻-冻胚移植的活产率及孕产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2019年上半年在Lancet发表研究,证明与传统的新鲜单囊胚移植比较,全胚冷冻后的单囊胚移植可显著改善“试管婴儿”的母婴安全和临床结局。

  陈子江曾在人类宫腔配子移植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1992年5月,我国首例宫腔配子移植婴儿诞生,时年33岁的陈子江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另一位通讯作者刘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表观遗传学、干细胞和肿瘤。

  他也是“顶刊”的老朋友。

  2013年,Cell以封面文章报道了刘江团队在表观遗传信息遗传规律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这是Cell第一篇所有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都为中国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的封面文章。

  014年,又一篇Cell,揭示了哺乳动物中子代如何继承亲代DNA甲基化图谱的规律,更新了关于受精之后DNA甲基化图谱重新编程的传统认识。

  2017年第3篇Cell,揭示哺乳动物成熟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3D结构以及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重编程变化

  2018年第4篇Cell与陈子江团队完成。

  此外,他还在2009年因发现SPOP是肾癌的分子探针登上Science。

  华东理工大学全舒等人揭示代谢事件如何影响线虫寿命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14-y

  该研究指出,在生命早期,短暂的代谢事件——活性氧(ROS)的短暂增加,可能对个体寿命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者发现了线虫机体早期发育中ROS短暂增加可改善机体氧化还原稳态,延长机体寿命。

  本文通讯作者之一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全舒,来自该校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舒课题组研究重点之一是建立和改造控制蛋白质稳定性方法,以及解析分子伴侣蛋白的结构与作用机制。

  2014年,全舒被评为上海市浦江学者,其发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的研究曾入选学术网站F1000年度最受关注的25篇论文。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圆等学者:建立对齿兽新属种李氏源掠兽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2/04/science.aay9220

  2019年10月,我国早期哺乳动物研究奠基人之一李传夔研究员逝世,为纪念其学术贡献,研究者将本次发现的对齿兽新属种命名为李氏源掠兽。

  在下孔类脊椎动物演化中,曾经是一体化的听觉和咀嚼结构,受各自基因机制的调控,在兽类哺乳动物中分别适应自然选择以提高听觉和咀嚼的效率,呈模块式趋离演化,李氏源掠兽完好地展现了两个模块在基干兽类中演化分离节点的表型特征。

  本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之一毛方园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17年,毛方园就曾与合作者发现一来自河北省青龙县的新种标本——阿霍氏树贼兽,登上Nature。

  北京大学焦宁团队:找到合成酰胺和腈反应中叠氮类反应物的替代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2/04/science.aay9501

  有机重排反应——施密特反应是合成酰胺和腈常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中使用的叠氮化物试剂具有高毒性和潜在爆炸性。

  该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级联活化策略,将大宗化学品硝基甲烷作为酰胺和腈的氮供体,从而避免使用危险的叠氮类反应物,利于更多化学药品的合成与开发。

  本文通讯作者焦宁来自北京大学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他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研究方向与兴趣包括绿色化学、自由基化学及地球丰产过渡金属催化、基于内源性物质进行先导药物发现等。

相关文章

南科大物理系两项研究成果在Science重磅刊登

2024年4月5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同时上线了两篇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的研究论文。物理系讲席教授何佳清团队发表了题为“Pseudo-nanostructureandtrapped-hole......

《科学》(20240329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Science,29MAR2024,VOL383,ISSUE6690《科学》2024年3月29日,第383卷,6690期物理学PhysicsUltrafastKapitza-Diraceffect超快......

Nature:文化并非人类独有,猩猩传承文化能力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发表了题为:Chimpanzeesusesocialinformationtoa......

数据存在虚假陈述该杰出学者NCB的文章也被撤回

2015年6月22日,St.Jude儿童研究医院DouglasR.Green团队在NatureCellBiology(IF=21)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L......

神话破灭!轰动全球的4篇Nature、PRL等4项研究成果陆续被撤回

2022年8月11日,内华达大学AshkanSalamat及罗彻斯特大学RangaPDias等团队合作在Chemical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Carboncontentdrives......

燕山大学发表2024年第2篇nature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压科学中心田永君院士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采用功能基元序构的设计策略,通过调控高能亚稳态到低能亚稳态的固态相变,合成出层状基元转角序构的氮化硼陶瓷,成功实......

Nature: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它是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大型模型的层出不穷,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一浪潮,人们不禁好奇: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为了解答这一问题,《Nature》杂志发布了未来的一年里,将密切关注......

硕士生一作!南方科技大学,发Science

2月2日,由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徐保民、研究助理教授章勇、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教授王行柱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Aqueoussynthesisofpero......

七院院士,最新Nature:高性能柔性纤维问世,可穿戴电子新突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魏磊教授、七院院士高华建教授,以及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张其冲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陈明,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高性能半导体纤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篇题为“High-qualityse......

Nature发布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首位中国科学家成果入选

2024年1月22日,《自然》发布了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大片段DNA插入、人工智能设计蛋白质、脑机接口、细胞图谱、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3D打印纳米材料和DeepFake检测。七大技术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