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3 14:02 原文链接: 国人发Nature:首次揭示光子莫尔晶格中波的演化规律

  近日,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以“Localization and delocalization of light in photonic moire lattices”为题的研究成果。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王鹏博士生和郑远林助理研究员。论文的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陈险峰教授、山西长治学院黄长明博士、 Dr Yaroslav Kartashov(俄罗斯), Prof Lluis Torner(西班牙)和 Prof Vladimir Konotop(葡萄牙)。叶芳伟教授是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是论文的唯一通讯单位。

  叶芳伟课题组首次发现并揭示光子莫尔晶格中波的演化规律。

  当你说话时,周围的人都听到了你的声音,这是声音(声波)的扩散现象;当你丢一颗小石子到平静的思源湖里,激起的涟漪会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这是水波的扩散现象。实际上,各种波——不管是声波、水波,还是电磁波、引力波、物质波——总是倾向于向周围扩散(图一)。因此,控制波的扩散使其局域在某个有限的空间之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光学中光波的局域为例,人们提出了各种各种的局域机制:基于光纤的全反射、基于光子晶体的能带带隙、基于随机系统的安德森局域以及基于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局域机制。最近,以光波的局域为例,物理与天文学院叶芳伟课题组与陈险峰课题组合作,率先发现并揭示了一种新的波包局域机制:基于莫尔晶格的极平带结构。该发现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适用性。

  莫尔晶格在生活中经常可见。将两个周期结构重叠在一起、并且彼此之间转过一定的角度,人们会在其上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此即莫尔条纹。图二是叶芳伟课题组的博士生王鹏利用两把梳子展示的莫尔条纹,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莫尔条纹。实际上,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你会看到莫尔条纹在艺术设计、纺织业、建筑学、图像处理、测量学和干涉仪等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应用。

image.png

拿起两把梳子,将其重叠并相互转过一个小角度,便能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莫尔条纹(图二)。

  莫尔晶格

  人们常说:“一加一大于二”,莫尔条纹很好地证实了这句话。从石墨中单独取一层出来,就是大名鼎鼎的二维材料——石墨烯。研究石墨烯的科学家惊奇地发现,由两层石墨烯堆叠而成的莫尔结构在某个特定的转角下,魔幻般地呈现出超导性:电流在其中流动时完全没有损耗!这种超导性是单层石墨烯所完全不能想象的,莫尔晶格竟然会从根本上改变材料的性质[见Nature 556, 43 (2018)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接着研究了其他各种各样的莫尔结构,发现了莫尔晶格更多新奇独特的物理性质,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twistronics(扭曲学)。

  研究介绍

  然而,一个根本的科学问题——波在莫尔晶格中如何演化——却一直悬而未决。

  为此,研究人员利用光学诱导的办法,将两个周期晶格写入到同一块晶体中,得到了首个高度可调的光子莫尔晶格(图三)。借助于该莫尔晶格的连续可调性,并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和实验证实,课题组发现了波包在莫尔晶格中的演化规律:随着两个周期晶格的相对权重和它们之间相对转角的变化,波包在莫尔晶格中演化时,出现了波形散开(图三,左)和局域(图三,右)的急剧变化!

  让人惊奇的事情在这里:光束能被莫尔晶格局域!为什么?通过严格的理论分析并辅助以大量的数值模拟,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除非莫尔转角刚好落在某些离散的特殊角上),莫尔晶格对应的准能带结构中各级能带都是极平带(extremely flat bands),因此光子在莫尔晶格里失去了动能,自然无法扩散,只能局域!显然,莫尔晶格中的局域和人们已知的其他环境下的局域在机制上完全不同,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局域方式。课题组还研究了其他形形色色的莫尔晶格,通过大量的测试,发现了光子在莫尔晶格中的局域以及特殊莫尔角下的散开其实是莫尔晶格的一种共性,广泛存在着。

image.png

图三:光子莫尔晶格:由两个方形晶格叠加且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形成。当转角是36.8°时,光束很快在晶格中散开(左图,此时系统对应“导电态”);当转角是36°时,光束始终局域在晶格中某处(右图,此时系统对应“绝缘态”)。

  莫尔晶格提供了对光控制的一种全新手段。相比于之前将波局域的方式,莫尔晶格提供的局域方式更加简单易行——它既不需要较强的折射率反差,也不需要特殊的结构设计,更不依赖于较强的激光功率,但同时它又具有高度的可调性——通过简单的莫尔转角的调节,光子可以自由地从“静止”转为“运动”,也可将其从“缓慢”的运动转为高速的“运动”,可谓动静皆宜,快慢自由。因此,莫尔晶格为未来的光束控制、图像传输、信息处理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易行的手段,也为研究低功率下的非线性光学提供了一个易于执行的平台。此外,光子莫尔晶格的研究也为二维材料和冷原子系统中莫尔晶格的研究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借鉴。

  叶芳伟课题组长期研究微纳尺度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新物理,探索光控的新途径。课题组感谢陈险峰教授课题组在实验上的合作,感谢国家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对课题组项目的资助,并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为本研究工作涉及的大量数值计算提供的云计算支持。


相关文章

古脊椎所发表关于古基因组解读现代人的演化之路主题评论

“何以为人”——如何定义人类自身及理解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是复杂而艰巨的问题。遗传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现代人的由来和独特性提供了新视角——20多年前,第一例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观察到现代人与......

研究揭示兽脚类食性趋同演化

近日,《创新:地球科学》(TheInnovationGeoscience)报道了一枚发现于西藏昌都地区的恐龙牙齿化石。定性的形态比较和简约法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该标本属于较为进步的驰龙类。贝叶斯末端定年分......

鸟嘴为何与手指一样灵活?镶嵌演化塑造头骨

距今1.2亿年鸟类雅尾鹓鶵头骨的三维复原图。王敏供图鸟类是目前世界上物种和生态多样性最高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为什么演化得如此成功?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鸟类头骨的部分骨骼能够发生相互独立的运动,从而帮助鸟嘴......

我国科学家探索鸟类头骨演化奥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63.shtm本报北京12月8日电(记者齐芳)现生鸟类虽然没有“手”,但具有极其灵敏的喙,能够取......

1.67亿年前化石骨架揭示爬行动物演化

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研究人员描述了来自中侏罗世(约1.67亿年前)苏格兰的一个早期爬行动物的近完整骨架化石,这件化石或能增进人们对决......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这些新发现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欣欣向荣;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朱敏中国......

“接棒”老科学家他破译植物演化历史“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彩云之南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十年,云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从第24位跃升到第18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

石菖蒲及单子叶植物祖先基因组演化研究获进展

2022年7月14日,NaturePlants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王青锋、陈进明团队与法国合作者的重要成果,公布了单子叶植物最早期分支菖蒲目中的重要水生药用植物石菖蒲(Acorustat......

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课题组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方面获得新进展。该研究首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胸孔亚派四总科的系统进化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inMarineScien......

南海西北陆缘峡谷形成演化及断层运动学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带领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在南海西北部海底峡谷形成演化和大陆架正断层演化过程方面分别取得创新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