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3 21:00 原文链接: 基因定点突变知识

实验原理

基因定点突变是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改变目的基因的序列,包括碱基的插入、缺失、点突变等。基因定点突变是基因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可以短时间内研究目的DNA所表达的目的蛋白的性状及表征。

定点突变需要设计特定的突变引物。引物长度一般为25-45 bp,建议选择30-35bp长度的引物p。引物至少要11-12个bp才能与模板搭上,而这种突变PCR要求引物两边都能与模板搭上,所以引物的两边各设至少12个bp。以要突变的位点碱基为中心,加上两边11-12 bp的序列。若两边引物太短了,很可能会造成突变实验失败。同时需要设计一条反向互补的引物。为保证PCR反应正常进行,引物设计完成后需计算Tm值,若Tm值不合适,可以适量调整引物长度。

实验材料

PCR引物,质粒或者基因组模板,PCR Buffer,PCR用高保真酶,ddH2O。

实验过程

1、PCR扩增

30 μL PCR(phusion)体系如下:

成分

体积(ul)

18.2

Buffer

6

DMSO

0.9

dNTP

0.6

0.3

引物F+R

1.5+1.501

DNA模板


2、胶回收

第一轮PCR产物需要进行胶回收后再进行二轮PCR。

将第一轮PCR得到的条带进行切胶回收后,作为模板进行二轮PCR,二轮PCR的引物已第一轮PCR所用的两端引物。二轮PCR反应结束后需要进行纯化回收,为下一步的酶切做准备。

3、酶切

通过酶切回收目的基因片段、载体时,避开基因中的酶切位点,选择合适限制性内切酶。当酶切回收目的基因时要注意目的基因装在PENTER载体的位置。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目的载体时,要将载体片段的量控制在2μg以内,并在酶切反应后进行去磷酸化处理。

30μL酶切体系

成分

体积(ul)

载体DNA

1-2ug

10X Buffer

1

E1

0.8

E2

0.8

补足30ul

4、连接

根据片段的大小以及基因的亮度来调节片段连接的比例,一般亚克隆的连接体系如下

成分

体积(ul)

载体DNA

2

目的基因

6

T4连接酶

1

T4 Buffer

1

将连接产物放于22℃保持1~2h。

5、转化

(1)冰上融化感受态DH5a,,加1ug/ul的质粒1ul于10ul感受态中,冰上放置30min。

(2)42℃水浴锅中热休克90s,迅速转移至冰上2min-5mins。

(3)超净台内向各管含质粒的感受态中加入500ul-1ml高压过的LB培养基,37℃,低速培养1h。

(4)取100ul转化菌涂板,至菌液快干时,倒置于37℃恒温孵箱中培养12-16小时,次日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6、获取正确质粒

(1)挑取转化子

挑去大肠杆菌转化子至正确的抗性培养基中(KANA、AMP),并对HM号及孔号做好记录。

(2)酶切验证

将提取好的质粒用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验证。

10μL酶切验证体系:

成分

体积(ul)

质粒DNA

3

10X Buffer

1

E1

0.25

E2

0.25

5.5

37℃保持30min~1h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3)测序

将酶切验证正确的样品送至测序公司进行测序,并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1、引物设计时须参照引物设计原则,注意引物中的GC含量,引物长度等,可在引物的两端选择G或者C,可以提高引物和模板结合的概率。

2、PCR过程中未得到相应大小条带或条带不单一,应适当调整退火温度,已调整聚合酶和引物的特异性。

3、使用一轮PCR产物进行第二轮PCR时,需等量加入作为模板的PCR产物的mol量。

4、某些特殊的限制性酶切酶处理基因时需要进行65℃灭酶处理(如I-CEUI,PI-SCEI),以使内切酶变性和DNA分离。

5、连接后转化,注意载体中的抗性基因,可以设置空白对照,已转化后得到的单菌落数量评估获取阳性克隆的概率。

6、酶切验证后,正确克隆须送测序验证,使用软件比对序列的碱基是否已经完成突变。


相关文章

一名患儿在临床试验中死亡,辉瑞DMD基因疗法再遇挫

·一名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在2期临床试验中去世,死于心脏骤停。这是辉瑞第二次宣布其DMD基因治疗药物fordadistrogenemovaparvovec在临床试验中出现死亡事件。当地时间2024年5月......

《自然》连发3项研究:锻炼有益身体分子证据揭示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这一过程,会影响人们对锻炼强度、类型以及相应疾病和健康......

人工智能设计的基因编辑工具来了

在不断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从温泉、泥炭沼泽、粪便甚至酸奶中搜寻各种微生物。现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他们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设计出这些系统。据《自然》报道......

科学家发现50个肾癌相关新基因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对癌症遗传易感性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50个与肾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区域。这一成果有助推进对癌......

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5月3日,《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改写了教科书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13个蛋白”的论断,首次发现线......

决定“社牛”还是“社恐”的基因或找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其特征是会尽力回避处身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而“社牛”则与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果蝇体内一种调节社交网络结构的基......

新研究丰富酵母基因表达调控提升产物合成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明涛团队对酿酒酵母中的未折叠蛋白响应元件(UPRE)进行了改造,并应用于基因表达的动态调控。相关成果于4月3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以“创制UPRE......

青光眼基因治疗有望实现“单次给药,长效降压”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与剑桥大学教授PatrickYu-WaiMan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碳酸酐酶2(Car2)基因,在小鼠模型上单次给药获得持续降低眼......

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获揭示

近日,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冯丹青团队和副教授张原野团队等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附着和壳形成过程,......

新基因疗法或能减缓“渐冻症”病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瑞典于默奥大学官网27日报道,一种美国研发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Toferson显著减缓了一名ALS患者的疾病进程。服药4年后,该患者仍可爬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