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10 16:09 原文链接: 让碳中和、碳达峰从时间表走向方案与行动

  “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下旬,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重任在肩,如何实现目标?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以推动我国碳排放目标从时间表和路线图走向方案和行动。

让区域发展更绿色

未来五年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窗口期。如何科学布局、抢占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多地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

北京作为首都和中心城市,在低碳发展中具有表率作用。

在3月6日下午北京团召开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董事长潘敬东说,推动能源清洁低碳是首都提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所在,重点在于实现能源供给的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的电气化两个方面。

以2022年即将在京举办的冬奥会为例,潘敬东表示:“要在冬奥会筹办中始终贯彻绿色理念,力争使之成为史上第一次使用全绿电的奥运会,真正实现‘零碳’奥运。”

“及早布局、抢占先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杨震7日在江苏团小组会议上建议。

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科技创新大省。杨震建议该省进一步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尤其是空中互联网,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

“‘十四五’对于内蒙古来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爬坡过坎阵痛期,也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开篇布局关键期。”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副盟长张利文说。

在她看来,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在推进碳排放达峰行动中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机遇是倒逼当地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有利契机;挑战则是内蒙古的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超过8亿吨标煤,煤炭产能达到13.4亿吨,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产业年转化煤炭超过1亿吨,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地位持续增强。“十三五”前四年,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达2.53亿吨标煤,单位GDP能耗累计上升9.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累计增长7.54%。

“‘十三五’期刊,内蒙古能耗强度和碳强度均不降反升,很难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张利文说。她建议国家对内蒙古推进碳排放达峰行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内蒙古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将内蒙古作为国内森林、草原碳汇交易试点。同时,给予内蒙古适度的碳达峰空间,在分解“十四五”碳强度下降指标时,为内蒙古提供必要的转型时间和政策空间。

面对区域间的不平衡,全国人大代表、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也建议,从国家层面统一考虑作出部署,建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相互援助机制。

让能源结构更优化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优化能源结构是重中之重。

然而,包信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就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而言,实现“碳中和”目标仍存在艰巨的挑战。他表示,据2020年相关统计,我国化石能源占比仍在75%~80%左右,尽管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增长很快,在国际上处于前列,但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仍较低。要实现碳中和,能源结构仍需大幅调整优化。

“我国能源转型将要在三个重要方向——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化以及排放二氧化碳处理和利用——上着力。”包信和说。他同时表示,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用可在能源发更多的电,但在能量转化及二氧化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则是氢。

如何能够采用可再生能源,比较高效、便利地从水中获取氢,这是未来一个很大的发展方向。但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氢,绝大部分(95%)需要从化石能源或水中置换,如果降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建立较完善的“绿色”氢能产业链是当前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也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

李灿提出的一种“液态阳光”技术可将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储存在甲醇中,作为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各种化学能的枢纽,肩负起数亿吨二氧化碳减排的重任。不过,李灿表示,目前这一技术尚处于大规模应用的初级阶段,亟需进一步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随着未来各种可替代性能源技术的发展,包信和认为,到2060年,我国能源结构必将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让未来发展更环保

“碳达峰、碳中和,不要忘了其中的‘关键一环’——建筑领域碳减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王翠坤对《中国科学报》说。

目前,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量每年约20亿吨,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约20%。如考虑相关建材生产、运输等,将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近40%。伴随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对我国兑现“2060碳中和”目标构成巨大挑战。王翠坤介绍,据测算,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明显滞后于全国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

为此,她建议,对新建筑应当加大绿色建造力度,注重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对既有建筑要开展全面改造,加快完成节能提升和安全性能提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达到减碳效果。此外,还应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的应用,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的资源浪费。”她说。

“在这场和时间的赛跑中,为减碳按下‘快进键’,交通运输业的低碳转型也极为关键。”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提案中表示。作为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交通运输业占比达28%,脱碳减排对实现整体目标至关重要。

沈南鹏表示,从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来看,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时间往往滞后于国家的总体碳达峰时间。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发展速度、经济规模以及资源禀赋等,难度可能进一步加大。“数据显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总量预计到2025年可能在现有基础上会再增加50%。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更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多创新性的政策和手段,来满足交通运输快速减碳的需求。”

“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道路与汽车、通信等系统的融合,是一个可以突破的新方向。”沈南鹏表示,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初期油耗和排放可以降低5%,形成车路协同后可以降低20%。

为此,他建议,以做好道路交通低碳化的“加减乘除”为着力点,加大地方政府智能交通新基建的投入,推广采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智能网联车辆,减少道路交通单位运输量的碳排放。加快5G智能网联车载、路侧设备的国家技术标准制定并加快实施,破除交通基础数据的信息壁垒。

不止如此,我国农业碳减排和碳交易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试点和探索。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介绍,在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中,已有竹林、沼气等品种进行了上市交易。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交数据为例,截至2020年底,该省共推动开发农村沼气项目55个,年均减排量220万吨,累计签发量464万吨,累计使用农村沼气项目减排量抵消293万吨。

“不过,我国农业碳减排和碳交易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不足。”王红玲表示。

相关文章

北京怀柔科学城首届“科学城杯”龙舟大赛举办

一声发令哨响,“咚!咚!咚……”铿锵有力的鼓点从雁栖湖水面上传来,伴随观众的阵阵加油声,各支队伍奋勇向前,最终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代表队率先冲过终点线,夺得怀柔科学城首届“科学城杯”龙舟大赛冠军。......

生物环境前沿探索合作同绘创新蓝图

——访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安捷伦科技合作共建前沿技术实验室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安捷伦科技合作共建前沿技术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在珠海举行,双方将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理工实验平台,在生物与环......

中国作者论文引用受歧视?最新研究揭示学界间的“暗沟”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科研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国论文数量的爆炸性增长,成为了中国学界近年来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学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国论文。这一现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无疑......

树高千尺,根在创新沃土

“企业提需求、科协搭平台、学会送服务、产业得提升”——这是山东省泰安市自2020年6月获批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单位以来始终坚持的工作思路。“秉持着‘为每个产业链联系对接至少1个全国学会’的目标,近......

河北省与北京首批疏解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合作

6月20日上午,河北省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首批疏解高校,在雄安新区开展高校协同创新合作。北京交通大学等首批疏解高校负责同志结合学......

研究证明全世界谷子均来自中国

图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进行谷子种质资源规模化挖掘利用等研究的试验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供图【新知】科技日报讯(记者马爱平)6月10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

SCIEX中国总经理桑小亮:“零时差”响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6月9—13日,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联合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的“2020-2023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在杭州隆重举办,该大会由浙江大学承办。在本次大会上,丹......

北京6月至9月每周将举办不少于16场线下招聘活动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发布消息,将于6月至9月开展2023年“百日服务攻坚、千万岗位推送”大型公益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每周将举办不少于16场线下招聘活动。据介绍,活动以“职引未来筑梦青春”为......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厚杰,挂职担任大学副校长

6月9日,集美大学发布消息:经中共福建省委研究决定,王厚杰同志挂职担任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高福、施一公说了什么?

6月10日,第十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开幕,众多院士专家、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研讨生物医药技术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等专家的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