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17 13:10 原文链接: 远古种子揭秘有花植物“讨厌的谜”

  如达尔文所说,有花植物的起源和快速分化一直以来都是个“讨厌的谜”。不过对于这个谜题的一部分——有花植物种子的保护性被层的起源——我们已经接近答案了。

  生物进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有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的出现。史恭乐及同事在《自然》的一篇论文中利用化石证据,为长期悬而未决的种子进化之谜提供了启示。

  植物的一系列创新伴随了有花植物的出现,并且帮助它们快速占据了世界上的陆生和许多水生生态系统。这些创新包含了花器官和胚乳——一种为植物胚胎供养的特殊营养性组织——的出现。另外,有花植物和另外一类植物,即裸子植物,都会产生种子,这为发育中的胚芽提供了一层保护层。这使得种子植物能够真正征服陆生环境,取代了苔藓、蕨类等不会产生种子的植物的地位。种子也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在人类的生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花植物起源于一位来自裸子植物的祖先[2,3]。现有的化石记录中包含了许多已灭绝的裸子植物类群,目前仍不清楚哪一个类群真正引领了被子植物的崛起。不过很确定,这位祖先绝对不是松柏、银杏(Ginkgo biloba)或苏铁等现存的裸子植物类群中的一员。

  所有裸子植物的种子都只有一层保护性结构,即珠被;而有花植物则有两层珠被。在给植物学家约瑟夫·道尔顿·胡克爵士(J. D. Hooker)的一封信中,查尔斯·达尔文称有花植物的起源是一个“讨厌的谜团”。这个谜团中的一个谜题,就是这第二层(即外层)保护层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外珠被与内珠被有两点不同,一是其发育通路不同;二是在其组织层形成的过程中,基因调控不同。因此,这两层珠被有着明确的差异。

  史恭乐和同事描述了一批保存极为完好的已灭绝种子植物的化石。他们使用了这些新发现的化石,结合之前发现的形态类似的化石[2],建立了一棵反映植物间亲缘关系的系统发育树。他们的工作,在植物家谱上找到了这些化石的位置——它们都靠近有花植物——表明与现代被子植物亲缘关系很近,这一结果可能会提供被子植物起源的证据。有花植物的这些古老的亲缘物种的化石展现了它们的繁殖结构的形态的高度多样性。令人惊讶的是,它们不是最近才发现的化石标本:早在近一个世纪前它们就藏进了博物馆中,但直到最近才又被作者们从馆藏中挖了出来,重见天日,而人们也终于认识到了它们对重建植物谱系的作用。

  这些灭绝的植物有着杯状的结构,称作壳斗(图1),这种结构包在一颗或多颗发育中的种子周围(每一枚种子都各自只有一层珠被,全部现存和灭绝的裸子植物均是如此)。这些壳斗的作用仍然未知,但是它们可能为种子提供了额外的保护,或者协助了种子的传播。

  

  图1 | 种子演化。史恭乐等人[1]提出了化石证据,揭示了一个长期以来的谜团,即包裹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种子的外珠被(或第二层珠被)的起源。人们认为开花植物起源于现已灭绝的一个裸子植物类群(裸子植物现存物种包括针叶树)。a. 裸子植物种子有一层包裹胚芽的珠被。一个名为壳斗的结构,其功能可能是保护种子或帮助种子传播,形成了古代裸子植物的外层。b. 有花植物有内珠被和外珠被。史恭乐和同事发现,壳斗可能演化成了有花植物的外珠被。被子植物的种子通过一个称为珠柄的结构和包围它们的心皮结构相连。史恭乐等人认为,珠柄是从裸子植物壳斗的柄演化而来的。

  这层壳斗可能是有花植物种子所独有的外层保护层的前体吗?被子植物的种子之谜另有“转折”。有花植物的种子的整体结构也很不同寻常:种子通过柄与植物体相连,种子的上部垂了下来[5]。想象一下,在你笔直地站时,你的头离脚趾很远,现存裸子植物的种子便是这样的“身体构造”;但假如你俯下身,将头靠近脚趾,这就是有花植物种子的样子了。在这些新描述的化石中,一个关键点是,壳斗和它们所包围的种子,也都弯转了回来,神似有花植物那独特的“弯曲”种子结构。明白了吧!

  史恭乐等人描述了距今仅大约1.26亿年的化石,大部分的研究估计那时候被子植物已经出现[3]。所以这些化石重要在哪里?有着类似壳斗结构的化石比这古老得多——包括开通果(Caytonia),一种化石裸子植物,它的发现第一次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有着壳斗和种子的相似的灭绝植物是有花植物的近亲,或者甚至是祖先。它们属于2.5亿年之前,远早于大多研究所估计的有花植物起源的时间。总体来说,史恭乐及其合作者们描述的这些化石,与过去发现的有壳斗的化石,共同展现了一幅清晰的图景:第二层珠被来自一种灭绝的裸子植物的壳斗。谜题解开了。

  准确来说,史恭乐和同事们描述的化石并不等同于有花植物的直接祖先;那样的化石仍有待发现。无论如何,他们都提供了过去缺失的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关键信息。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化石来进一步阐明被子植物的起源。

  尽管史恭乐和同事们的工作似乎解决了被子植物的外珠被的谜题,仍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探索。比如子房的起源;子房是将一朵花中的全部种子包裹在一起的一个保护性被层,并且子房的出现最终带来了果实的出现——果实是另一个改变我们行星的结构,并且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再如雄蕊,有花植物中的一种特殊的产生花粉的结构,其起源也有待阐明。另一个进化之谜则有关于胚乳,这也是有花植物的特有结构。

  长期以来,人们对解决谜题的化石证据一直有种浪漫想象,认为它们肯定来自古生物学家们手持地质锤在野外挖挖挖。但是,史恭乐和同事们的这篇论文表明,或许很多关键的化石并不总是需要去挖出来。反之,它们可能正躺在全球各地的古植物标本之中,等待着下一个无畏的科学家去打开正确的柜子抽屉。


相关文章

华南植物园发现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性规律

作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环境因子,光周期(Photoperiod)广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多年来,人们对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以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其如何影响花后发育尤其是种子发育......

国家种质库2.0建设启动种业“芯片”迎来数字身份

高达2.4米的“巨人”水稻、每粒均包着一层薄薄外壳的玉米、长在我国最南端的“袖珍”棉花……这些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奇珍异种,正保存在国家作物种质库里,如今,它们将迎来自己的“数字身份”,更好地释放其自身价......

仿生种子载体提高种子发芽率

美国科学家描述了一个受牻牛儿苗种子自钻孔行为启发的可生物降解种子载体。这个种子载体的种植成功率比牻牛儿苗种子还要高。这项技术或能提高飞机播种的效果,帮助应对土地退化地区的农业和环境压力。相关研究近日发......

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性规律获揭示

作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环境因子,光周期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对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以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已有较清晰认识,但光周期信号如何影响花后发育尤其是种子发育仍不清楚,其潜在作用机......

科学家构建小麦籽粒发育中的转录调控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路则府团队在《生物技术通报(英文)》(aBIOTECH)发表了文章,构建了小麦籽粒发育不同阶段的全基因组染色质开放图谱以及基因表达图谱,并对小麦籽粒发育中关键转......

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题,这儿有座特殊的博物馆

在素有“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美誉的云南,有这样一座特殊的博物馆——种子博物馆。种子博物馆位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扶荔宫”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内,是我国第一座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题的博物馆。眼前的这......

新模型阐明生命可能起源

数十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哪些特征有助于生命的形成?在《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人员揭示了寻找答案的关键信息。该研究对发现生命起源、寻找其他行星上......

海拔6212米采集珠峰种子萌发记

去年9月,我国科研人员在珠峰东绒布冰川6212米处,成功采集到须弥扇叶芥的种子,刷新了我国植物种子采集的最高海拔纪录。今年7月,采集到的5种珠峰植物种子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保存近一年后,均顺利萌发。......

研究人员揭示决定种子活力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种子的出现使高等植物能够在多样的自然环境中得以广泛生存和分布。产生高活力的种子从而在环境条件合适时迅速萌发并发育产生健壮的幼苗是高等植物繁衍的关键,也是农业生产中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尚不清楚......

穗发芽后种子没用了?休眠“开关”找到了

穗发芽威胁水稻产量。安徽省白湖农作物种子研发中心研究员 王德好摄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多谷物还没出田,穗上的种子就爬满了一根根绿色的小细苗。“发芽的种子品质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