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6 18:22 原文链接: 股骨转子下骨折术后骨髓炎新发股骨颈骨折诊疗分析

老年女性,右股骨转子下骨折术后出现迟发性感染、大转子骨髓炎,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在无明显创伤暴力情况下,新发右股骨颈骨折,予制动、抗感染、营养支持、负压闭式引流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创口愈合,二期行股骨头置换术。创伤性骨髓炎患者骨折愈合、内固定物取出后,存在无诱因邻近部位骨折的可能,应避免过早负重。


骨髓炎并发骨折常发生于骨髓炎骨质破坏区,内固定物取出后再发骨折偶有报道,均见于原骨折处,而内固定取出术后骨折既未发生在原骨折处,亦未在骨髓炎破坏最严重区域,而是新发别处骨折,较为罕见,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82岁,于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患者因摔倒致右大腿肿痛、活动受限2d来笔者医院就诊。诊断为:右股骨转子下骨折、骨质疏松症、2型糖尿病(图1a),入院后行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图1b),术后2周切口愈合拆线出院。骨折内固定术后2个月,患者出现右大腿近端外侧皮下积液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5℃,原切口处皮肤破溃,灰白色液体渗出,细菌培养:大肠埃希菌,行“扩创、负压封闭引流术”,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多次行清创、更换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创口逐渐减小,创面残留大小约1CM×1CM缺损,周围组织无红肿、渗出,出院换药,创口逐渐愈合。



骨折内固定术后33个月,患者出现低热,原创面处逐渐破溃,窦道形成,可见灰白色脓性分泌物渗出,创面周围组织红肿,皮温略升高,压痛明显,X线片示:右股骨转子下原骨折线消失、骨皮质连续,右股骨转子区骨质增生,局部可见虫蚀状骨质破坏区,边缘模糊,窦道形成,右股骨骨皮质变薄,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减少(图1c)。患者以“右股骨转子下骨折术后骨髓炎、2型糖尿病”再次入院。


入院后治疗  入院后取出内固定物,扩创刮除大转子区病灶,行负压封闭引流,术中见右大腿近端窦道形成,与转子区骨质相通,窦道周骨质增生明显,钢板周围灰白色脓性分泌物覆盖。患者术后下地行走,2d后出现右髋部疼痛,右髋关节活动受限,查体:右髋部压痛、叩击痛,右下肢外旋畸形,右股骨正侧位X线片示:右股骨颈骨折(图1d)。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予制动、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每日予庆大霉素冲洗创口,每周清创、更换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创口内肉芽生长良好,由远端向近端逐步关闭创口,待创口愈合后二期行股骨头置换术。


讨论


活检行组织学和微生物学检查是诊断慢性骨髓炎的金标准,综合本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不难得出慢性骨髓炎的诊断。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中,骨折处获得足够支撑后可取出内固定物并彻底清创,根据感染和稳定程度以及患者情况分阶段进行手术,辅以负压封闭引流、软组织覆盖、全身及病灶局部抗感染治疗。再发骨折常见于原骨折处,原因多为:骨髓炎骨质破坏、骨折愈合欠佳,接骨板应力遮挡效应,取出内固定物后失去支撑,因过度活动或创伤而再发骨折。骨髓炎取出内固定物后,无明显创伤暴力情况下,邻近部位新发骨折,此种情况较少见。


本例患者再发骨折并未在原转子下骨折处及骨髓炎侵犯的大转子区,而是股骨颈头下型的可能原因:(1)老年女性,长期卧床,骨质疏松严重;(2)转子区骨髓炎沿髓腔及钉道向股骨颈蔓延,侵袭股骨颈处骨质;(3)打入股骨颈处的3枚螺钉过于集中,取出螺钉后股骨颈局部骨质缺损较多,失去支撑作用;(4)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修复能力极强,骨折极少发生不愈合;(5)转子区骨性窦道壁周围骨质明显增生,一定程度上加固了转子区;(6)内固定物取出后过早下地完全负重行走。


骨折的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并非术中解剖复位、术后切口愈合即为治疗结束,而更多的是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影像学评估、临床评估骨折是否愈合,而对于有意愿取出内固定装置的患者,治疗则应延长至内固定取出后,骨质填充愈合后。


本病例的一个重要教训:骨髓炎患者内固定物取出后,应禁止过早下地负重,即使原有骨折已愈合,也可能再发骨折或新发邻近部位的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