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26 11:40 原文链接: 合成燃料何时可以替代汽油

  IEA数据显示,全美原油消费中有2/3用于交通运输行业。

  柳枝稷,一种在美国大平原地区非常常见的北美本土植物。

  据外媒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近期发现,使用煤、天然气和非粮食作物混合制作的合成燃料或许可以降低全球对原油的依赖。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使用非粮食作物生产的液体燃料在美国获得推广,未来的几十年内,因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让全美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

  此外,这种合成燃料可以完全匹配现行的交通运输系统,燃料可以直接用于汽车发动机,其性能几乎等同于原油炼制的燃料油。而以乙醇为例,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生物燃料需要与普通汽油混合或用于特殊的发动机。

  合成燃料呼声渐高

  早在2011年,普林斯顿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教授克里斯托德罗斯·弗洛达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对美国的燃料形势做过评估。他们通过分析合成燃料的影响因素,认为可以将燃料工厂建在拥有相关资源的地区,且不能过分占用当地的电力负荷和水资源。这样一来,全美的汽车完全有可能抛弃惯用的石油而改用合成燃料。

  弗洛达斯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可以生产出充足的合成燃料,并做到减少50%的二氧化碳排放。”他认为,合成燃料能否制造出来并非关键,重要的是新燃料需要在经济上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规模化生产和推广才是要考虑的问题。

  据了解,尽管在合成燃料的研究上美国一直处于前沿,但在现实中如何呼吁推广合成燃料技术的应用始终是个难题。或许让美国完全接受合成燃料需要30-40年的时间。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IEA)的数据显示,全美原油消费中有2/3用于交通运输行业。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日前发布一份白皮书,其中提到合成燃料未必如人们所期待的是一种廉价的燃料。预计整个合成燃料产业价值可以达到1.1万亿美元的规模。

  白皮书中呼吁美国要加大能源整合力度,建议政府考虑借助新的化学转化技术生产更清洁、更廉价的燃料,以替代化石燃料的使用。

  AIChE会长、1981届普林斯顿校友琼·韦斯帕维说:“目前可供选择的能源出路有很多,但符合能源系统需求的道路应当更加全面、更加高效。合成燃料技术应有一席之地。”

  曾任美孚中央研究实验室会长和AIChE主席的普林斯顿讲师弗恩·魏克曼在参与研究项目的同时也表示:“工业行业始终不接受合成燃料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问题。然而,不断上涨的原油价格和合成燃料生产效率的提高已经让该技术较以往更具可行性。”

  用新技术降低成本

  研究发现,目前想让合成燃料工厂取得价格优势来生产,主要取决于全球原油价格走势和生产合成燃料的原料类型。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60-100美元/桶,原料组成也适当,那么传统工艺下的合成燃料也能有利可图。

  普林斯顿研究的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利用煤和柳枝稷(一种在美国大平原地区非常常见的北美本土植物),这种高碳原料借助高温和化学手段生产汽油和其它液体燃料。这种称为“费托工艺”(Fischer-Tropsch)的技术,在上世纪20年代由德国开发,用来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

  整个化学反应过程很复杂:原料被加热到1000-3000℃,气化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通过费托工艺,气体被转化为烃分子链。这些烃分子链在镍或铁的作用下进行催化反应,并最终生成包括燃料、蜡和润滑油在内的各种产品。而这些产品通常都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新技术还增加了循环使用二氧化碳的步骤,从而减少工厂排放的废气。

  多年来,费托工艺的生产效率已大幅改进,合成燃料正越来越具可操作性。美国政府已经启动一批支持项目深入研究这种工艺。美国国防部一直把合成燃料当成摆脱对国外石油依赖的汽车燃料来研究。

  合成燃料前景广阔

  普林斯顿的研究小组指出,建立130座合成燃料工厂就可满足全美对汽车燃料的需求。为了避免与粮争地问题,研究人员将目光锁定在多年生牧草、农业废弃物和森工废弃物上。

  在合成燃料工厂规划中,工厂布局要靠近原料供应地和燃料市场,还需将水资源供应和工厂设备运转所需要的电能等外部因素考虑在内。

  通过分析,研究小组推荐建设9座小型、74座中型和47座大型工厂,分别生产1%、28%和71%的合成燃料。大部分工厂都将聚集在美国中部和东南部地区。

  拥有最大产能的将是堪萨斯州,要在此建设11座合成燃料工厂;而德克萨斯州的工厂数量最多,不过由于原料供应分散,这些工厂大部分属于中型规模。

  研究人员还发现,合成燃料成本构成中最大份额来自建厂成本,其次是生物质的采购成本和电能。他们估算合成燃料的全国平均生产成本相当于原油95.11美元/ 桶时的价格,当然该成本在地区间存在差异。合成燃料产业布局大户堪萨斯州的生产成本大致相当于原油83.58美元/桶时的价格。

  据了解,如果原料不使用生物质原料,只用煤和天然气,成本则会明显降低,不过这样做也会折损大部分环境收益。

  合成燃料被认为是一个创造新经济的机遇。考虑到全球巨大的石油消耗量和不断走高的价格,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使用替代能源的时代还会远么?

相关文章

中国环境监测站:10款国产二氧化碳监测仪器获认证

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适用性检测合格名录(截至2022年12月31日)”。包括北京雪迪龙、安徽皖仪等共十款国产仪器型号得到认证。详细信息如下表:序号单位名称仪器......

秦裕琨:研发新技术提升热效率

人物名片秦裕琨:1933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热能工程领域研究的奠基人,参与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锅炉制造专业,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发明了用于火力发电厂的风控浓淡煤粉燃烧等技术。近7......

研究揭示单原子合金催化二氧化碳电还原制一氧化碳机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团队、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夏川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转化制一氧化碳(CO)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工作......

研究揭示单原子合金催化二氧化碳电还原制一氧化碳机理

近日,我所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8组)肖建平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团队、电子科技大学夏川教授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转化制一氧化碳(CO)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发出单原子合金催......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电解技术取得新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获悉,该所包信和院士、汪国雄研究员、高敦峰研究员团队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可实现钢厂尾气或者化工尾气的高......

二氧化碳电解技术助力碳中和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汪国雄研究员、高敦峰研究员团队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揭示了碱性膜电解器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覆盖度驱动的选择性变......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电解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负碳技术通过捕集、贮存和利用二氧化碳以此抵消难减排的碳排放而成为了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其中近年来快速发展、极具应用前景的二氧......

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在1月12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发布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潜力2.58万亿吨,可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今天(12日)召开,会上首次发布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可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此次调查,中国地质调查......

我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

将二氧化碳人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合物,“变废为宝”,是科技界持续攻关的重要领域。我国科学家此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