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1-14 09:34 原文链接: 廖资生:以科技支撑灾害防治工作

  

廖资生

  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地质灾害应该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山地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也只有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才能搞好地质灾害的防治。

  近年来,我国的山地地质灾害有逐渐增多、加强之势。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极端天气(降雨强度)频繁出现;二是人类活动加强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性;第三则是与我们对灾害防治的不力有关。

  尽管中央十分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但是全国特大地质灾害频发的局面仍未明显改观。

  有人说,地质灾害和地震一样难以预测和防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妥。地震是由地壳深部地质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当事发前没有人们可觉察到地震征兆时,的确难于预测。因此只能从建筑规划上“避让”或从增强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性能上进行“防备”。而山地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主要是与暴雨、冻融等气候因素,山地岩石的结构、构造,以及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有关。这些影响因素,除地震诱发因素外,多数是可以被我们认识和掌控的。

  因此,只要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地质灾害应该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也有相当多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供选择。但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的:有主导和非主导因素之分;有些因素的作用是缓慢、渐进的(如植被的破坏、坡脚河流的冲刷),而有一些因素则是突发、急剧的(如地震、暴雨、山洪、人工开挖);有些因素是人们可观察到的(如斜坡的岩石的破碎程度、岩层产出状态、坡体开裂、山体发出异响等),有些因素则是觉察不到的(如斜坡缓慢地变形、岩土含水量的增加和松动等)。因此山地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也只有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才能搞好地质灾害的防治。

  以科学发展观回顾我们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我们认为:我国政府以人为本、关爱民生,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灾后救助和灾后重建方面取得了世人赞誉的巨大成绩。但是我们在灾害的预测防备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重大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不高。对多数的重大地质灾害未能在事发前作出准确的预报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造成了不应该有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工程施工特别是县乡以下居民点的选址,没有把地质灾害的评估列为工程设计、施工的必需程序,或者没有评价,或者虽有评价但流于形式。因此一些建筑物选址不当,易遭灾害袭击;同时建筑物又未采取相应的抗灾措施,则更易造成损毁。

  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力量不足。市、县二级基本没有专业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多,缺乏先进的勘察、监测设备,国家和地方在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上投入专项经费也不足,因此无力对全国大面积山地开展地质灾害的详细勘察和预报预警工作。为此,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地质灾害条例》和2010年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分工负责灾害防治的原则。即: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重大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和管理单位负责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对于国土面积广袤的我国来说,以上“条例”和“通知”提出的分工治理原则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各方面如何落实到行动上。从近年我国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域上看,城市、工矿集中区和铁道、公路、水利工程沿线,由于有专业的地质勘察队伍进行过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少;其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对地质灾害治理尚不彻底的已建工程地段和某些地质灾害评估走过场的施工工地。近年发生最多、损失重大的地质灾害,绝大多数都在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的广大农村。究其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是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太大,财力有限,无力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上投入所需的资金。因此绝大多数市县没有设立专业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只能将灾害防治任务交由当地的国土资源局或水利局等部门兼管,或将此项任务下达给乡、镇政府,并实行“群测群防”的灾害防治对策。但是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没有一支具备地质灾害防治专业知识、拥有先进勘察仪器设备的专业技术队伍进行深入细致的勘察、监测工作,仅靠“群测群防”和签订“灾害防治承包责任书”是难以胜任这一艰巨、复杂任务的。

  我认为今后最重要的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支撑。

  首先应在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县、市一级设立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机构,并配备一批训练有素、拥有先进勘察、监测装备的技术人员。同时,为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支撑,在有关高等学校应设置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在科学院的相关院所,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机构,国家科技基金委也应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课题的支持力度。

相关文章

6载磨剑,中国团队领衔的野火研究登上《科学》

近日,清华大学主导的一项关于北方野火的国际合作研究登上国际科学顶刊Science(《科学》)。研究发现2021年北方森林野火二氧化碳排放创历史新高,占当年全球野火碳排放的23%。而二十年前这一比例通常......

重磅!国务院机构改革提请审议: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该议案提到,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

关于征集CSTMFC98科学实验标准化领域团体标准的通知

......

探索教师“科学加”做法,培育学生“科学家”潜质

2023年3月2日下午,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期“海淀区中小学科技教师系列培训”(以下简称“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

2023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公布!

各有关单位:根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和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琼科规〔2021〕12号)和《海南省省级财政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工作细则》(琼科规〔2022〕29号)规定,经公开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行......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交流会暨青少年科普报告在津召开

中新网天津2月23日电(庞喻文)23日,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承办的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交流会暨青少年科普报告会”在......

青岛海洋所地球科学学科首进ESI全球前1%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更新了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数据(本期数据覆盖的时间段为2012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自然......

打造战略科学家队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战略科学家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是国家战......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预测土耳其地震群诱发滑坡

记者7日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获悉,土耳其地震发生后,实验室强震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利用前期已研发的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对土耳其地震群诱发滑......

《科学》关键发现:让人痴呆让人傻,这些小东西要担责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此时此刻,我们身体中有数万亿的微生物正在繁衍生息,这些肠道微生物的存在也对人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研究已经发现,它们的代谢产物、种群丰度,甚至不同微生物的组成比例都可以改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