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1-30 00:00 原文链接: 2012年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综述

  从中国农科院获悉,2012年,全院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机遇,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科研保障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在人才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技兴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顶天立地”重大科研成果相继涌现

  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介绍,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立足前沿科技和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突破。水稻株高和花器官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绘制了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的全基因组草图,促进了棉花优质、高产、抗逆等重要农艺性状的深入研究,创制出第二代优质纤维、优质大铃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加快了优良棉花新品种的培育进程;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Bt作物生态系统天敌昆虫的演化机制,阐明了种植Bt作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显著生防功能;参与完成了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破译了番茄基因组密码;建成了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烟草突变体库,创制了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突变体库与筛选方法。相关学术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尖刊物,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农科院的学术影响力。全院共发表研究论文5100多篇,其中SCI、EI等收录1500多篇。

  在应用研究方面,大力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并举的重大技术创新,成功选育“中浙优10号”水稻、“中油杂12”油菜、“中棉所49” 棉花、瘦肉型北京鸭等一批动植物新品种,研发出大豆免耕播种技术、无人驾驶自动导航施药直升机、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仪以及粮食安全系统评价模型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实用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院获得国家或省级审定农作物品种96个、新品种保护权8个;获国家ZL507 个,其中发明ZL383个,较2011年翻番。

  农技推广添砖加瓦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中国农科院启动实施“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为重点,组织开展了粮棉油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水稻“双增一百”和玉米“双增二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防灾减灾技术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兴农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院组织遴选全院重点推广科技成果207项,其中新品种58个、新产品50个、新技术99个,建立相应的成果转化跟踪与扶持机制。全院共组织科技下乡5.5万人次,组织举办现场展示会、观摩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活动4000多次,直接和间接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110多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60万份,推广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及畜禽新品种260个、配套技术263项,推广作物总面积4亿多亩、畜禽1亿多头(只)。中黄13连续6年位居全国大豆种植面积首位,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玉米“中单909”2012年推广了210万亩,获得转让收入1.2亿元,创玉米新品种推广速度和作物单品种转让纪录。“双低”油菜系列品种推广3500万亩,占全国油菜生产面积的35%。通过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力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此外,中国农科院通过不断推进与地方政府的深入合作,建立成果转化与示范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江西省、镇江市、巴彦淖尔市等省、市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200多个,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65个,通过科技示范带动成果转化。组织作物、水稻、畜牧等17个研究所与宁夏农垦、河南、江苏等地的38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了对接,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和农业部工作部署,高度重视科技援疆、援藏和定点扶贫工作,派出科技人员在新疆、西藏和湖南有关地区挂职,组织100多名专家深入实地开展科技服务,与地方政府合办各类科技洽谈会、展销会和咨询会等200多次,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

  中国农科院还针对生产实际需要,组装、集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动物疫病防治、防灾减灾和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提供重点关键技术支撑。

  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基础

  一年来,中国农科院通过“千人计划”、“杰青”、“国家特支计划”等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引进“千人计划”人选1名。钱前领衔的 “稻类遗传育种学”创新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姚斌、黄三文获得杰青项目,陆宴辉、王晓钧获得首次设立的优青项目。推荐10人为 “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钱前团队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吴孔明等3人荣获中华农业英才奖,王连铮等3人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张友军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18位专家入选2012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凝练优势研究领域,构建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框架的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布局更加优化。按照“优”、“特”、“精”的原则,确立了8 大学科集群、134个学科领域和309个研究方向的学科布局,明确了需要培强的优势学科、培优的传统特色学科和培植的新兴学科,为现代院所建设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方向。

  国家农作物、微生物、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4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启动运行,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的相继建成,以及国家畜禽改良中心、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19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与23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0个院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平台的建设,为科研工作搭建了广阔舞台。

相关文章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好比车之两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怎样持续深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科技合作对话会议成功召开

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克罗地亚等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务实合作,做实做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创新主体交流平台,6月15日,首届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科技合作对话会议在成都成功召开。作为“中国—......

“画蛇添足”并非无迹可寻,远古时期的蛇是有脚的

成语有云:画蛇添足,形容做事多此一举。但蛇真的无脚吗?爬行动物专家认为,蛇的祖先是蜥蜴,在远古时期,蛇是有脚的,只是在演化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近日,这一说法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经过5年的研究,基于大规模多......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民时评)

理解提问,快速给出回答;训练声音,翻唱经典歌曲;根据描述,绘出趣味画作……近期,基于大模型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示了在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等方面的出色能力,引发社会关注。大模型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在4月召开的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上,多个齐文化成语故事,通过动画的形式,以皮影戏的效果闪耀岛城,让数字技术和齐文化碰撞出创意火花,有趣而又形象的......

江苏:破除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

江苏省科技厅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苏科高发〔2023〕82号各设区市、县(市、区)科技局,国家及省级高新区管委会: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

科创力量澎湃,助力产业奔向“高质量”

电梯检测评价、生物毒素分析与评价、电离辐射计量与安全评价……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平台涉及到方方面面,在不少人眼中,颇具“神秘感”。这些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哪些公共技术服务,解决了哪些产业和企业技术难题?6月1......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组建22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97.shtm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各市州科技局,省直管试点县科技行政主管......

祝贺!中国科学家组团攻关,取得重大成果

日前,由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26个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绘制出了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14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自主进行......

科技部:紧扣科技创新使命任务开展主题教育

开展先进集成电路专题调研,重点推动解决在设计、制造、供应链等方面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深入调研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和面临问题,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领域发展,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