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2-08 19:03 原文链接: 王贻芳:科学家更应该负责任

  两个直径5米、高5米、重110吨的中微子探测器安装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巨型水池中,水池灌满超纯水。

  下面这段对话,是2012年底记者对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的一段访谈笔录。结合在国内外不同科研环境下作研究的经历,王贻芳对现今中国的基础研究、科学精神及项目管理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国科学报》:2011年5月,您曾在我们报纸头版发表过一篇论述中国基础研究、科研规划的文章。如今快两年过去了,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王贻芳:当时我也是有感而发,社会上对我们的科研有很多批评,但是光批评能解决问题吗?说别人有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对相关部门或是科研人员不公平,所以我希望通过文章让大家以更公平的态度,来看看问题到底在哪里。

  但是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文章效果并不明显,现状也没有什么改变。相关部门也还是没有集中精力来讨论解决这些事情,我多少还是有点失望。

  我听到很多人说,这个事情应该讨论,但似乎都是虚的,最终来认真讨论这件事的人还是很少。如果有人愿意讨论,哪怕把90%的意见去掉,按照剩下10%的意见做,我觉得都是有效果的。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后来很少有科学家讨论?

  王贻芳:我觉得任何人都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在这件事上科学家更应该负责任。

  但科学家这个群体,看问题的方式和所受的训练、接受的信息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可能有一点特殊。而且人和人的性格不一样,有的人觉得自己没想好就不说,这都可以理解。但对于我,没想好不会说,我想好了就一定会说。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立场,说出来的未必就是对的、公平的。偏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当你公开发表了意见,批评的声音就会接踵而至。这或许正说明你需要更多的思考。

  《中国科学报》: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在哪?

  王贻芳:说到根本,就是科研管理始终是政府主导、官员分配,相关部门没有把这件事交给科学家,信不过科学家。

  当然,科学家也不见得能够管好,我们中间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让科学家分配科研资金,他哪知道分配给谁啊?今天有这个“学霸”,明天又有那个造假的。

  所以管理部门就觉得,既然会有问题,那就政府来管。但实际上这还是没能解决问题,本末倒置。政府需要做的应该是规范科学家的行为,国外不也是让科学家自己管理科研吗?

  《中国科学报》:这些建议您同一些官员提过吗?

  王贻芳:我和他们也沟通过,虽然有批评,但他们觉得我的文章写得挺好。应该说,立场公正、理性、不带偏激的言论是不会得罪人的。

  我相信,理性的批评别人会接受的。虽然我们的科研环境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就我所接触的绝大多数人是希望把工作做好的,他们需要合理的批评。

  《中国科学报》:您在国外做了十几年科研,是否感觉到国内外科研体系有所不同?

  王贻芳:总体来说,国外的科研环境和体系要比中国成熟得多。要知道,中国的体系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是学来的,硬生生地嫁接到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中,自然就会变异,发生一些显然有违科学本意的事。

  这一点,我们只能通过长期的努力去改变,使得我们的科研体系和科学思想更深入人心。我们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是因为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只是泛泛而谈的东西,还没有真正地生根。

  《中国科学报》:崇尚科学精神的研究应该是怎样的?

  王贻芳:对科学思想有追求、对科学道德有遵守、把科研当做事业来做。

  我们所招过不少博士生,我就发现很多人学了这么些年,就没学到科学的精神。让他做文章就做文章,让他做实验就做实验,做什么都是依葫芦画瓢。在这种没有追求的情况下,就缺乏创新。然后上面提出一些要求或指标,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就出来了。

相关文章

专访香港科学家陈清泉:研究电动车还要分秒必争

今年初,86岁的香港科学家陈清泉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奖,颁奖词是“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他说:“以前虽拿过很多奖,但这个奖意义非凡,让我惊喜,感到无比光荣,......

科学家发展并验证一种新响应理论方法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的郭国平教授和曹刚教授等人,与国外同行以及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非色散耦合的受驱量子点—微波谐振腔杂化系统,发展并验证了一种......

寻访山坡坡上的“科学家”

时下,正是蓝莓上市的季节,湖北各大果蔬市场里,蓝莓供应充足、新鲜可口,颇受欢迎。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湖北省科协了解到,湖北蓝莓产业的从无到有是该省借助科学家力量,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

华南植物园获批中科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5月6日,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中科院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对该园申报的《中科院科学家精神基地申报方案》进行了审核,认为该基地基本符合建设条件,批复同意基地挂牌“中科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

科学家揭开元古宙地层“珍珠项链”存在之谜

神秘的霍氏串珠(Horodyskia)是发现于元古宙地层中的形态类似一串珍珠项链的宏体化石,其生物成因和系统发育位置一直是学界之谜。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

科学家+工程师,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水平的具体路径之一,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手段。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

科学家研发出可穿戴人工喉还原准确率超90%

一枚硬币大小的石墨烯片,贴在颈部靠近喉咙处,就能帮助发音障碍者获得新“声”。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及合作团队在智能语音交互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研发的可穿戴人工喉可以感知喉部发声相关信号,......

科学家合作取得光合领域里程碑研究成果

藻胆体(phycobilisome,PBS)是蓝藻和红藻主要的捕光天线,位于类囊体膜基质侧,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捕光蛋白复合物。PBS通过内部色素团(bilins)将捕获的光能以极高的效率传递至光系统II......

全国人大代表王贻芳:建设国家实验室完善国家科研体系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带来了建设国家实验室,完善国家科研体系的建议。他认为,当前中国的科研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建设大型国家实验室是突破现......

分析科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章竹君逝世

据陕西师范大学官网消息,著名分析科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西部红烛两代师表奖”获得者章竹君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3月9日20时30分在西安与世长辞,享年86岁。章竹君先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