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领导的课题组与国外学者合作在寻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化石证据方面取得进展。课题组对贵州盘县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一些可能与早期现代人出现有关的形态特征,提示东亚大陆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可能已经呈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趋势。近日,《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发表了该项研究的论文。

  近10年来,古脊椎所在现代中国人起源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化石发现和研究进展。继2002年在周口店附近的田园洞发现大约4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后,又先后在湖北郧西黄龙洞和广西崇左智人洞发现了大约7-11万年前的人类下颌骨和牙齿化石。研究发现,黄龙洞和智人洞人类化石已经呈现出一系列现代人标志性的形态特征,同时还保留部分相对原始的特征。这些研究发现使得学术界认识到早期现代人至少10万年前就已经在东亚大陆出现。在此期间,非洲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和研究进展提示19-16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早期现代人在非洲就已经出现。最近对在以色列Qesem洞穴地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这些牙齿已具有一些现代人特征,其研究者提出了这些化石可能代表着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转化类型的可能性。多年来,在中国发现的30-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大多被归入早期智人或古老型智人,如大荔、金牛山、许家窑、丁村、马坝、桐梓、长阳、巢县、盘县大洞等。这些中国古老型智人与早期现代人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相关研究薄弱。

  1992-2005年间,古脊椎所黄慰文研究员主持对盘县大洞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了4枚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许多反映人类生存活动的证据,包括大量的石器、保留有砍砸或切割痕迹的动物骨骼、灰烬及碳屑等。动物群对比及采用ESR和U系法确定化石堆积的年代范围在13-30万年前。

  课题组采用形态观测、CT扫描、几何形态测量等手段对盘县大洞人类牙齿的研究发现,盘县大洞人类牙齿具有古老和现代特征并存的表现特点,与同时期亚洲和非洲人类相比,盘县大洞牙齿呈现出更多的进步特征。在4枚盘县大洞人类牙齿中,上颌中门齿外观粗壮,具有显著的底结节、指状突和边缘脊,尺寸与古老型智人及尼人接近。这些特征表现与欧亚古老型智人相似,呈现较多的原始性。其余3枚牙齿则呈现出原始与现代特征混合的表现特点,相对原始的特征包括齿冠轻微不对称,个别尺寸偏大等。但总体上看这些原始特征表现程度很弱,另外一些特征与早期现代人及近代人类相似,如齿冠轮廓形状、对称性、牙齿尺寸和粗壮度等。对牙齿尺寸的对比分析显示,盘县大洞上颌中门齿和下颌前臼齿尺寸相对偏大,位于更新世中期人类变异范围。但盘县大洞下颌犬齿和上颌前臼齿尺寸较小,与欧亚地区中更新世晚期及早期现代人接近。此外,在这4枚牙齿没有发现任何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特征。

  总体上看,盘县大洞人类牙齿具有古老和衍生特征并存的表现特点,提示东亚大陆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可能已经出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趋势。

  文章第一作者刘武指出,尽管在盘县大洞发现的人类牙齿数量不多,提供的化石形态信息有限,目前还不足以对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形态变异、演化分类,以及与早期现代人的关系提供明确的答案,但这项研究使得我们意识早期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时间可能比目前认为的时间为早,有必要对东亚大陆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早期现代人出现上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

  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图1 贵州盘县大洞(刘武供图)

  

  图2 在盘县大洞发现的4枚人类牙齿化石(刘武供图)

图3 CT扫描和复原显现的盘县大洞人类牙齿内部特征

相关文章

有限元分析揭示肿骨中华大角鹿食性

肿骨中华大角鹿(A),驼鹿(B),水牛(C)和家马(D)的下颌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近日,《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世骐等人研究成果......

古脊椎所等在古代青铜器产地研究中获进展

 铅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在古代青铜矿料来源研究中备受关注,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地研究(产地)的相关研究较少。实际上,产地与矿源是青铜器生产链条中重要的两个环节。......

现代人扩散“北方路线”研究获进展

早期现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是国际古人类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古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现指示了中国地区现代人演化的区域连续性,同时也在中国部分区域发现了欧亚大陆西部现代人扩散到东亚的证据。针对早期现代人的......

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成果展在晋开展

连日来,“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成果展”成为山西博物院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展出。出土于山西省垣曲县的一种生活在4000万年前的古老灵长动物——世纪曙猿的下颌骨化石模型是展出的一大亮......

同济大学发表Oncogene文章:原癌基因Myc对肿瘤迁移的影响

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薛雷教授课题组和张帆教授课题组通过构建果蝇肿瘤迁移的动物模型,发现Myc不仅能够抑制肿瘤浸润,还能调控正常发育中的细胞迁移。这不仅揭示了Myc对细胞迁移和肿瘤浸润的调控机制,也......

上海交大教授通过7000个癌症基因组分析找到全新靶标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解析了33类肿瘤的7000例临床病人基因组,将识别的47,000多个突变数据映射至已发现的蛋白结构上,用以寻找各类型肿瘤全新靶标,并找到了非小......

哈医大张岩课题组《NAR》发表疾病甲基化新成果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岩教授带领的计算表观遗传学课题组在著名生命科学杂志《NucleicAcidsResearch》在线发表新成果,发布了人类疾病甲基化数据库DiseaseMet......

古脊椎所等首次发现没有象牙的象型类

在长鼻类的主干类群象型类中,发育有一对巨大的上门齿(象牙)成为这一类群的鲜明特征。这一结构通常作为个体采食的工具以及雄性争夺交配权的武器。没有象牙的长鼻类通常只存在于渐新世之前分化出的原始类群中,如恐......

古脊椎所等在马坝人头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Anthrop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与西班牙人类演化中心教授Emili......

古脊椎所等在沂源人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山东博物馆孙承凯与国内及西班牙学者合作在山东沂源人的研究中再次取得进展。《人类进化杂志》于2016年4月在线发表了沂源人牙齿形态特征的文章。沂源人化石材料发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