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23 14:11 原文链接: 数量增加难保濒危动物遗传多样性丧失成致命杀手

  据 ScienceNOW 报道,身着小斑点的几维鸟是一种害羞的食虫动物,它们如此之小,以至于可以被小朋友轻轻地抱在怀里。孟加拉虎是一种重达220公斤的食肉动物,任何人都别想将它们拥入怀中。但是,最新的研究显示,这种可爱的小鸟和这一强大的猫科动物都有着不幸的命运:虽然它们的数量一直保持稳定或者甚至有上升的趋势,但有些种群正在遭受严重的基因隔离或者失去遗传多样性——在有些案例中,这种情况使它们在面临新的疾病和其他威胁时变得非常脆弱。

  新西兰最迷人的5个几维鸟物种的种群数量并不像小斑几维鸟的数量那么分散。根据种群增长情况看,其中一种看起来表现非常好。1912年,官方将这5种小斑几维鸟迁移到卡皮蒂岛加以保护,在那里鸟儿可以免受那些几乎使它们灭绝的捕食者和猎人的捕杀。由此,鸟儿们得以繁衍生息。现在,这些小斑几维鸟的数量在1600只到 1700多只之间,“这个数量被认为是相当安全的。”美国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保护遗传学家Kristina Ramstad说。

  然而,仅从有限的几个个体发展出的种群倾向于成员之间共有DNA百分比非常高——缺乏遗传多样性会剥夺它们的遗传资源,而它们可能有一天要应对新的致命疾病、气候变化或一些其他挑战。Ramstad想找出是否现在出生的小斑几维鸟携带这些致病基因。她和同事从它们生活的4个不同避难所收集了超过180组动物的 DNA——许多都是在“几维狗”的帮助下得到的,后者能够嗅到这些鸟儿藏身的洞穴。他们分析了15个不同地点的几维鸟的DNA,发现很有可能来自卡皮蒂岛的几维鸟种群——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种群大约有1200只——在每一代都在失去它们的一些珍贵的遗传变异,具体原因尚且不清楚。科学家近日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B卷》网络版上的报告称:研究人员所研究的几维鸟的其他3个种群也正在失去它们的遗传变异。

  更糟糕的是,Ramstad的研究小组发现:为小斑几维鸟注入遗传多样性是一个幻想。在上世纪80年代,最后两只来自卡皮蒂种群的不同血统的几维鸟被迁移到长岛,人们认为在那里它们和一些卡皮蒂鸟应该是合得来的,能共同繁衍后代。但是,生活在长岛携带特定DNA的几维鸟身上并无迹象显示出交叉血统。那两只鸟显然没有留下后代。

  Ramstad说:“几维鸟在遗传多样性方面令人难以置信的低……如果针对它们的致命疾病来袭,将会造成这些鸟的灭亡。”

  比起几维鸟,老虎处于相对良好的状态。2011年,估计仅在印度就生活着1700只孟加拉虎,而在2006年,这个数量只有1400只。孟加拉虎也活跃在尼泊尔、不丹和孟加拉国境内。即便如此,孟加拉虎现所占领的区域只有其祖辈的7%,而这引起研究人员怀疑:现在的孟加拉虎是否已经失去了遗传变异性。

  为了计算一个世纪前这些老虎的遗传多样性,这个研究小组从一个偶然形成的、有着成堆的老虎皮和骨头的基因库中选择了53组博物馆标本以提取DNA,这些样本都来自1836年到1955年间的123只活老虎的粪便。

  对比的结果表明:历史上的老虎和现代老虎在它们的核DNA,以及传递给后代的卵子和精子类型方面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但这样的情况不表现在线粒体DNA上,线粒体DNA通过母虎传递给自己的幼仔。与其祖先相比,现在的老虎只显示了7%相同的遗传变异,这就意味着过去93%的遗传变异已经丢失。

  为什么在核DNA变异和线粒体DNA变异之间出现了不同呢?答案就在老虎的行为上,科学家说。雄虎云游四方,但雌虎很“恋家”,它们会将自己的领地传给后代。因此,当一片森林被毁灭时,同时失去的还有生活在那里的雌虎血统。

  研究人员还发现,从历史上看,根据基因,孟加拉虎种群分为东西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现在又出现了第3种群——这是一支生活在印度西部半干旱延伸地区的老虎种群,种群数量在100只左右。如果生活在西部的老虎一直保持隔离状态,印度班加罗尔国家生物科学中心的人口遗传学家Uma Ramakrishnan说:“这一种群看起来似乎正在走向灭绝。”

  其他科学家说,这个新发现很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备受关注的物种所面临的隐患。美国米苏拉蒙大拿大学的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家L. Scott Mills说,这些消息并不都是坏的。他指出,如果没有英明决断的迁移工作,小斑几维鸟现在早就灭绝了。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希望把这些野生物种留住,我们将不得不……在这些工作上付出一些真正的努力。”他说,“这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仅靠生物学家是做不到的。”

相关文章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人类文化和遗传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人类文化和遗传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HUDSEAC)在云南昆明召开。研讨会设有主旨报告、遗传学报告、考古学报告和民族学/语言学报告四部分交流内容。......

全球生态恢复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对植物个体适合度和种群应对环境变化至关重要。然而,人为活动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和生境丧失已经导致全球许多野生植物面临遗传多样性丧失。生态恢复作为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

“自私超基因”严重破坏遗传多样性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生物学家首次使用群体基因组学来阐明一种被称为分离变相因子(SD)的“自私遗传元素”的进化和后果。发表在《eLife》杂志上的论文表明,SD已导致染色体组织和遗传多样性发生了巨大变化。......

小黑麦遗传多样性及重要性状位点鉴定方面获进展

小黑麦是由小麦和黑麦经种间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培育而成的一种新异源多倍体物种,具有草产量高和抗逆等特性,是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但是,小黑麦遗传多样性及控制重要农艺性状位点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小黑麦的......

给花生找野亲戚增强抵抗力

现代花生是在5000至10000年前“创造”出来的。当时两个二倍体祖先偶然相遇,变成四倍体。当驯化的花生走遍世界各地,出现在从亚洲到非洲再到美洲的美食中时,野生的亲戚们却呆在南美洲的家里。在进化过程中......

研究揭示树木遗传多样性对功能性状和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大部分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的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能够促进群落生产力,这是由于物种之间的功能差异带来的物种多样性效应的作用结果。而生物多样性是多尺度的,除物种多样性外,种内遗传多样性及其......

遗传多样性缺失导致少量人种被忽略基因组学应包容性

一个来自被忽略人种的研究几十年来,NéstorRuizHernández一直在争取认可。他在墨西哥南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小镇长大。在那里,他和其他许多人都是十六世纪被人贩子从非洲贩运到墨西哥的奴隶的后代......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特有两栖类遗传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关系

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正对自然种群产生广泛的影响,导致丰度、行为、生理与物候等的变化,以及地理分布的变迁,还往往会增加灭绝风险。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以来,......

中科院植物所揭“生物入侵的遗传悖论”进化机制

日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郭亚龙团队与研究员葛颂以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科研人员合作,以荠属植物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生物入侵的遗传悖论”的一种进化机制,为理解植物关键适应性状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遗传多样性随着衰老而增加

染色质修饰包括组蛋白转录后修饰,组蛋白多样性。连同DNA一起调控表观遗传表型。虽然染色质修饰在多种生理学过程和人类疾病中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此前存在的技术检测通道有限,无法同时检测各种免疫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