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6-04 09:16 原文链接: 吴亚生:摈弃唯SCI评价体系的呼声与思考

  笔者刚在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上签上自己的名。这是一种参与,是一种态度,虽然不知道大家努力的结果是不是一定能够达到。

  在2012年12月举行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旧金山宣言由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在内的75家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发起,是一项呼吁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反对使用影响因子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的公开签名倡议。

  截至2013年5月24日9点30分,个人网上签名达到4278人,机构网上签名达到167个。这个签名运动诉求的目标就是科学成果的价值,或者科学家水平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应该说是一种合理诉求。

  在社会活动中,有时需要对科学成果的价值、科学家的水平进行评估,例如评职称、提职、进行奖励的时候。客观的评价提高科研活动活力,促进科学进步;反之,不准确、不客观的评价会抑制科学活动的活力,阻滞科学进步。

  根据SCI影响因子来评价科研成果或科学家水平的做法在中国施行已久,可能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然很多人都把SCI戏解为Stupid Chinese Index(愚蠢的中国指数)。SCI实际上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的缩写,根据引用率统计数据筛选的一批刊物。引用率是对最近3年发表文章被引用多少的统计,反映文章的被引用情况。一般而言,文章被引用次数越多表明文章越重要,但是也有反面的情况:文章被批评也是被引用,引用率无法区分反面引用还是正面引用。

  SCI可以被使用,但不能过度使用。过度使用的现象之一是区分国内SCI与国外SCI,二是完全不考虑非SCI刊物。非SCI刊物发表的文章也是成果,就像贵族家的孩子是高贵的孩子,平民家的孩子不高贵,但不能不被算作人。

  著名刊物Science刊发社论指出用SCI影响因子评价科学成果价值的危害。首先,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工具,不是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具。很多重大突破本来就可能需要长时间积累。其次,影响因子的不恰当使用非常有破坏性,影响期刊的发表政策(比如选择发表可能高引用的文章),给知名期刊带来沉重的投稿压力(滥投)。再次,最重要的危害可能是妨碍创新。影响因子会鼓励“模仿或跟风”,使得本来就已经很热的领域(刊物影响因子高)更加人满为患。更多人关注的是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而不是科研创新。

  在唯影响因子政策导向下,科技界出现了一种严重的不良倾向:很多科研人员放弃自己本来从事的研究,专门去进行一些容易发SCI文章的新奇和热点研究。传统的学科没有人去做了,难度大、出活慢,偏冷的课题没有人愿意做,有风险的创新研究没有人愿意做,大家忙着做容易出SCI文章的跟风和模仿研究。对国计民生重要,但是不能发SCI文章的研究没有人愿意去做,或者由学生去做,专家本人纷纷忙着写SCI文章或作为SCI的研究。长此以往,在造就科学表面繁荣的同时,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将逐步下降。

  评价科技成果需要一个客观标准,因为客观标准比人为标准好。影响因子是一个客观标准。但是唯影响因子是不科学的。理由很简单:1.科学家有权利选择在非SCI刊物上发表文章,例如由于语言的原因、个人偏好等。2.由于某种原因,一个确实优秀的成果在投SCI刊物后在审稿观察中受到专家压制——谁也不能说一定不存在这种情况,虽然不能说得不到发表都是这个原因。3.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生成周期、引用规律是不一样的,因而不同学科的SCI 因子无可比性,但国内很多单位却不分学科地比较SCI因子。例如,古生物的文章很多必须引用100多年前的文献,所有相关的古老文献要求被一视同仁地引用,而SCI只计算近几年的引用率,太人为了。4.我导师一篇SCI论文也没有,发的都是非SCI论文,但是在他从事的领域内绝对被同行看做大专家。唯 SCI评价的话,他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一个评价体系使领域内的著名专家评不上副教授的话,这个体系太不反映客观实际,必须进行修正。5.非SCI刊物的文章只要被引用,无论是被SCI还是非SCI刊物引用都应该被视作该成果价值的体现。

  笔者认为文章的价值有几种情况:垃圾,无人理睬;垃圾,被人批评;有价值,被人引用或赞扬;有价值,未被人注意,故未被人评价或引用。这些情况不是一个影响因子能够反映的。

  改革评价的方法很简单:40%同行评价,以及60%引用率;不管SCI还是非SCI刊物的引用率都被计算;各个行业成立专业的评价机构,由10位领域内专家组成,避免由领导指定或本人指定,对提请评价的成果或科学家的资料进行匿名打分。

相关文章

46位拿到“新基石”连续5年2500万不看项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腾讯公司“10年100亿元资助基础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名单发布,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46位科学家上榜,成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员”。2023年第......

被踢19本后,Hindawi还有期刊可以投吗?

今年3月,Hindawi被科睿唯安官方一次性剔除了19本,可以说损失惨重。那么对于普通科研硕博来说,Hindawi旗下的其他期刊是否还能投呢?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反其道而行之,在安全的前提下,增加我......

辽宁省认定首批20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科学家世界

不久前,辽宁省认定了首批20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自获得认定以来,不少教育基地相继开展了公开课、主题展览等特色活动,积极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现实中,一些教育基地的开放受到各种条件限制,难以......

英国重返“地平线欧洲”项目

近日举行的一场深夜谈判中,英国终于和欧盟达成协议,重新加入“身价”950亿欧元的欧盟旗舰科学项目——“地平线欧洲”。这意味着英国科研人员可以申请“地平线欧洲”的项目资金并申请参与相关研究。据《自然》报......

BCEIA2023第四届青年分析科学家论坛:推动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的新发展

 2023年9月6日-8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同期会议——青年分析科学家论坛是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

科学家利用神经网络设计全新蛋白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应用物理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将注意力神经网络与图神经网络相结合,以更好地理解和设计蛋白质。该方法将几何深度学习与语言模型的两种优势结合起来,不仅可预测现有蛋白质特性......

“大湾区科学家”搭建三地科技合作桥梁

“大湾区科学家”搭建三地科技合作桥梁广东加快推动粤港澳协同创新,苏国辉院士率先在内地建立联合实验室“今天有没有运动啊?”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与人聊天时,最常用......

上海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四度蝉联国内榜首

据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今天(6月28日)下午公布的2023期刊印证报告(JCR),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细胞研究》以44.1的得分再度领跑全国。这是上海科技期......

我国科学家创造城际量子密钥率新纪录

央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近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与南京大学尹华磊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打破安全码率-距离界限的异步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也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成功实现508公......

官宣:2023影响因子发布时间确定!将迎重大调整!

6月14日,科睿唯安公众号更新文章,提到:今年的2023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简称JCR™)即将于6月底正式发布!科睿唯安作为期刊引征报告JCR的发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