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6-18 16:20 原文链接: 转化医学或破乙肝药研发瓶颈

  “对乙型肝炎(HBV)的治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突破性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在近日举行的2013清华-杨森公共健康日论坛上指出:“现有药物治疗可以做到有效抑制病毒、控制病情、延缓病毒复制,但是大多不能清除病毒。”

  据记者了解,国际公认的乙肝治疗药物主要有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两种。目前,药物的研发方向仍以克服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性和增强种疗效为主。彻底治愈乙肝,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是不可能的,乙肝治疗现状还不能满足医患双方的需求。

  与会专家提出,对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应答率的高低,涉及的因素应该包括宿主和病毒两个方面。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是决定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今后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尤其要大力开展病毒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缪晓辉教授在其研究报告中还指出,HBV抗病毒药物除了本身疗效的有限性,还面临可选择药物种类太少的棘手问题。

  贾继东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乙肝药物研发领域的研究很多。“但真正经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并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原创性抗乙肝病毒药物还没有。”贾继东坦言:“虽然很不幸,但这是现实。”

  其实,在乙肝药物研发方面,全球都存在一些“瓶颈”。西安杨森公司副总裁、发现及早期发展部负责人堪尼·赛门认为,临床科学数据的缺失、基础生物等方面的证据支撑薄弱,导致全球乙肝药物的研发进展受阻。

  西安杨森中国研发和科学事务副总裁赵大尧、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认为,国内的研发困局还受到审批流程的限制。呼吁政府在乙肝药物的审批上有一些政策倾向,尽快把真正对病人有用的药物带给患者。

  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研发

  1980年,Nagata等报告从人白细胞中成功克隆出人α-干扰素基因。干扰素对HBV感染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但是干扰素的副作用也比较明显,限制了它的适应症和患者的依从性。记者从《中华医学杂志》了解到,直至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研制成功,才带来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史上的重要突破。

  2005年2月,欧盟委员会批准了瑞士罗氏公司研发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派罗欣)。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持久应答效果比α-干扰素提高了10%左右;临床研究还证明,它对普通α-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有效。

  核苷(酸)类似物的发现,实现了人类与HBV第一次“正面交锋”。

  1998年美国FDA批准拉米夫定(贺普丁,葛兰素史克购买了ZL权)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纳入新的适应症,自1999年在我国上市以来,已经有超过100万的患者经贺普丁治疗。

  拉米夫定的主要特点是抑制HBV复制的能力强、完全应答率比较高。但是,该药被认为可以诱发HBV YMDD变异,产生临床耐药,以及停药后有可能加重病情,迄今无法确定疗程等缺陷。

  此后,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另一乙肝药物——阿德福韦(贺维力)于2002年得到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2005年下半年在中国上市。

  该药的最大特点是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有效,可以作为既往使用拉米夫定后发生临床耐药的替代药物。但是该药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比拉米夫定弱,用药后发生病毒学应答的速度慢。

  2005年FDA批准由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研发的恩替卡韦(博路定)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同年11月也在中国上市。恩替卡韦对HBV的抑制作用很强,优于现已上市的所有核苷(酸)类似物;对拉米夫定耐药的病例使用一年后仅1%、二年后仅9%发生耐药,而且无需与拉米夫定重叠用药。

  恩替卡韦尚未发现明显和严重的毒副反应。但该药价格较高,不能适应大多数国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转化医学寻研发出口

  作为公认的抗乙肝病毒治疗有效的药物——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业内专家认为,要取得乙肝治疗的重大突破,需要改变以往的基础研究思路,特别要重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之间的转化。

  一位出席论坛的专家指出,把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和抗病毒药物三者联系起来,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的结合和转化,才是今后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赵大尧指出,与上世纪的科学发明不同,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系统化和社会合作。科研人员的发现和灵感如果找不到一个工业化的强大系统去支持,那么很多基础研究的结晶很可能瞬间流失。包括“端到端”的研发模式以及转化医学的理念都是系统化工业模式理念的核心体现。

  施一公从“重视应用”的角度向记者解释,其实中国现有的研发土壤更有机会找到乙肝药物研发的突破口。

  “中国政府对‘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更为重视。”施一公说:“从事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更有望不断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关肝病的治疗效果,并有可能寻求到一个或几个突破口,最终征服慢性乙型肝炎。”

  施一公强调:“科技部等部委以各种方式,鼓励科研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相比国外,中国在研发上的政策条件是更有优势的。尽管中国的基础薄弱一些,但是通过与国外的合作,例如建立‘清华-杨森传染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更有利于将此领域的基础研究成功付诸实际应用。”

  赵大尧同时指出:“中国乙肝患者的临床数据庞大,如果政府在临床报批环节上给予更多支持,相信也能给科研机构更多的研发动力,冲破乙肝治疗药物研发‘瓶颈’。”

  与上世纪的科学发明不同,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系统化和社会合作。科研人员的发现和灵感如果找不到一个工业化的强大系统去支持,那么很多基础研究的结晶很可能瞬间流失。

相关文章

质谱组学赋能转化医学与药物开发前沿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3月29日,质谱组学赋能转化医学与药物开发前沿论坛在上海张江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质谱平......

一文告诉你乙肝加强针有必要打么?

疾控君有时候会接听到咨询电话:“医生,我小时候接种的乙肝疫苗,现在还有保护效果吗?还需不需要再接种呀?”成年人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吗?有两点关于乙肝病毒的常识需要说明。一是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性行为和母......

乙肝免疫发病新机制!

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有可能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慢性乙肝的免疫学机制尚未得到深入阐明。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王福生院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

中国转化医学大科学设施ASTRA平台跻身全球IO500榜单前十

中新网上海11月23日电(记者陈静)记者23日获悉,国际超级计算大会SC21正式公布全球最新IO500榜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大科学设施建设的大数据平台ASTRA跻身前十,位列第八......

直面“三高一长”探索转化医学闭环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壁垒高、投入成本大、转化周期长、转化成功率低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据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表明,预计到2030年,我国医疗卫生市场需求将达15......

闻炜主任医师:乙肝治疗须定期监测

“目前,乙肝尚无可以治愈的药物,但通过药物可以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未检测到HBV—D......

我国科学家荣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辉博士,凭借其在推动乙肝科研和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11月12日荣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这是迄今为止我......

研究揭示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的多维蛋白基因组学特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占所有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85%-90%。HCC诱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

乙肝治愈性药物,发现之路还有多长?

中国拥有世界20%的人口,却同时也有全球一半的肝癌患者!肝癌,已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癌种之一,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为乙肝病毒(HBV)感染!与此同时,因HBV感染而导致的肝硬化,同样也是因HBV感染而......

中国工程院庄辉:中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人数全球第一

2019年7月28日是第九个世界肝炎日,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号召,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26日在北京召开了“2019年世界肝炎日宣传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庄辉在会上表示,虽然中国在肝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