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27 08:38 原文链接: 吴亚生:为“85%SCI论文是垃圾”辩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曾有“我国发表在SCI上的论文85%是垃圾”的言论,并且该言论引起一些读者的意见反弹。一些读者批评钟院士说话随意。更有读者要求钟院士拿出“85%是垃圾”的定量数据来源。

  在我看来,钟院士的话乍听突兀,似乎伤人,但实际上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根据我对自己熟悉学科在国外SCI刊物上发文的了解,科学论文的数量与科学真理的揭示之间是有一些数量关系的。

  最常见的现象是,某个学者就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某种现象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将看法发表为SCI论文。由于对这一现象本身感兴趣,其后很多学者也去采集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得出各不相同的看法。这些观点写成论文投到SCI刊物后,大多被第一学者审稿,并且大多得到发表,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学者的研究彻底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真正本质,也就是达到了真理的彼岸,于是围绕这一现象的研究终结了。

  我们暂且把第一篇研究某一现象的文章叫做引子文章,把最后那篇文章叫做终结文章。它们之间的文章叫做中间文章。这样的一系列文章构成了发现一个自然现象的自然过程。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些文章的关系,如何评价它们的重要性。最后一篇文章是真正揭示真理的,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前面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或揭示了现象的某些局部特征,或者发表了不正确的认识。如果简单化地或有些偏激地讲:只有最后一篇文章是创新成果,其他的大部分价值不大,甚至观点错误。

  但是,如果辩证地看,这些文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没有第一篇文章的发表,最后一篇文章的作者可能不会从事对这个现象的研究。其他的中间文章,尽管包含的创新成分不多,但是毕竟起到了激发研究兴趣、增加学术氛围、增加认识维数的作用,可能给终结文章的作者起到一些激发和启发作用。

  根据真实情况构建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下:一位英国学者在山东即墨马山考察时发现了一块动物角化石,经研究后他认为属于梅花鹿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以《中国山东马山的梅花鹿角化石》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这一发现。见到这一报道后,一位美国学者也到马山去挖掘,并且幸运地找到一块动物蹄子的化石,研究后认为他可能是一种牛的蹄子,于是以《中国山东马山的牛蹄化石》在《科学》杂志上报道了这一发现。再后来,一位德国学者也到马山去挖掘,并幸运地发现了一条动物尾巴化石,经研究后认为是一种毛驴的化石,于是他以《中国山东马山的毛驴尾巴化石》为题,在SCI刊物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发表了这一成果。随后,一位法国专家也去马山挖掘,并幸运地挖到一块动物头颅化石,经过研究后认为是一种马的头颅化石,于是他以《中国山东马山的马头颅化石》为题,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最后,一位中国学者在江苏大丰一带见到了一种叫麋鹿的动物,其角如鹿、面如马、蹄似牛、尾巴如驴。他猜测发现于山东马山的鹿角、牛蹄、驴尾、马头化石可能实际上都是麋鹿的化石。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雇佣一批民工,挖掘了一个月,终于挖掘到一具完整的麋鹿化石。于是他以《中国山东马山的麋鹿化石》为题,在中国的SCI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上发表了这一成果。他的文章终于给马山化石的研究画上了句号。

  围绕马山化石的研究共计发表5篇SCI论文,特别是在《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就发了两篇文章。但只有最后一篇在中国的SCI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才真正揭示了真理。

  所以,如果简单化地说,前面80%的SCI论文是垃圾,也有不妥:因为人家也是在搞研究,只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揭示科学真理而已。退一步说,没有第一位学者的偶然发现,后面的学者不一定会到马山去做化石挖掘和研究啊。

  我的理解是,钟院士之所以说出80%的SCI论文是垃圾这样的话,只是想表达对时下科技成果评价的唯SCI之风的不满而已。

  SCI的存在没有错,在SCI刊物上发文章也没错。但有问题的是唯SCI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只有真正搞科研的人理解SCI的真正含义,才明白这个道理:著名刊物上发表的未必是大成果;普通刊物上发表的未必不是大成果。唯SCI评价是简单化的做法,危害大而深远。

  其实,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说过类似的话:《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80%是没用的。就是否揭示科学真理而言,钟院士的话也并不夸张。但这样说必然会引起已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和喜欢发表SCI文章的学者的意见反弹。无论如何,就医学这个学科来说,顶尖的医生应该是具有顶尖的医疗技术,而不是以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章为标准。顶尖的医疗技术可以救死扶伤。能够在《自然》上发表文章并不一定意味着有顶尖的医疗技术。所以,在医学这样的行业,唯SCI 论文的评价体系是难以被大家接受的,估计明白个中利害关系的普通百姓也会觉得,不管发什么文章,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

恐怖气息仍在,顶尖华人学者被迫转换研究方向

在备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Initiative)结束两年后,美国的华人学术圈仍旧弥漫着恐怖的气息。因为该计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陈刚曾在2021年被逮捕。如今,他已被迫将研究重......

科研噩梦|假期过后发现实验室样品全部解冻…高校报警了

放假回来发现实验室冰箱出现故障,里面的材料全被毁了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些研究生表示:堪称噩梦,数十年直接白干。尽管没有迹象表明存在破坏行为,但学校还是报警并开启了内部调查。——————————......

北京市召开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座谈会

1月19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召开“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座谈会”。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于英杰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主持会议,相关国家部委......

赵东元:把研究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真正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份爱不是简单的兴趣,而是一种从内心生发出的理性思考。这种驱动力强烈到你愿意为它付出所有。”近日,在回答“科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个免疫细胞图谱,揭示人类肺部发展中免疫细胞的秘密作用

国际研究团队将先进的单细胞技术与肺部器官样体研究相结合,以绘制人类早期肺部免疫细胞的发展过程。他们的研究结果概述了这些细胞在人类肺部组织的发育过程中如何起到积极而密切的指导作用,揭示了免疫系统和呼吸系......

4篇SCI共用一把钢尺遭撤稿!涉及多所985,包括多位院长、重点专科负责人…

一把带划痕的可疑钢尺,或成为识别4篇不同署名、不同期刊的论文中研究数据疑似同一来源——由一家“隐身”外部实验室或第三方机构“出品”——的关键证据。该钢尺引发的质疑和调查,已导致4篇论文中的3篇被撤回,......

美国将在COP28后发布氢能补贴指南

迪拜,12月6日(路透社)-美国能源顾问约翰·波德斯塔周三告诉路透社,美国将在迪拜COP28气候大会之后的今年发布有关氢生产商如何获得去年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中嵌入的数十亿美元补贴的指导。由于政府正在讨论......

Science开创性新研究:将皮肤中的”坏“免疫细胞与”好“免疫细胞区分开来

墨尔本大学的LauraMackay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控制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不同机制,并发现通过精确地针对这些机制,他们可以选择性地消除“有问题的细胞”,重塑皮肤的免疫格局。我们的皮肤上布满了专门......

中国SCI期刊增速不及中国作者发文增速

11月29至30日,第十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第八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以及“优秀科普期刊”......

27岁9篇Nature+Science,“天才少年”曹原将至世界顶尖名校任教

“95后天才少年”曹原最近有了新动向。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学校官网显示,27岁的天才少年曹原将于2024年7月起正式担任该校电子工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