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星系宇宙学研究中心主任袁峰研究员近日与美国麻州大学的王青德教授(上海天文台客座研究员,文章第一作者)等国际同行合作,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关于银河系中心黑洞吸积流的重要研究结果。这一研究表明,与一般想象的完全不同,大部分进入黑洞“势力范围”的气体最终却没能落入黑洞视界,而是以外流的形式逃逸了。

  黑洞吸积流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论问题是关于外流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首先因为它是吸积物理的基本问题,其次它还决定了活动星系核反馈的效率,而后者被认为是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一个关键问题。袁峰研究员去年年底在ApJ杂志发表论文,从理论上证明外流必定存在。而目前Science杂志发表的这项新成果通过对于铁发射线的研究证明外流的确存在。具体来说,吸积流在往黑洞视界下落的过程中,大约99%的气体都以外流的形式跑掉了,只有1%的气体最终落入黑洞。这一发现完全证实了袁峰研究员的理论研究结果。

  这一发现是国际合作的结果。来自美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包括袁峰研究员在内的几十名科学家联合申请到了Chandra望远镜长达3百万秒的观测时间,是该望远镜有史以来进行的观测时间最长的课题之一。此外,袁峰研究员近日接受了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采访,对相关科学问题做出了解答。

  黑洞吸积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基本物理过程之一,是我们理解活动星系核、伽马射线暴等现象的核心理论。今年的邵逸夫天文奖就授予了吸积盘研究方面的科学家。银河系中心黑洞是距离我们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因此一直是研究吸积过程的最理想实验室。

相关文章

分形子拓扑序和量子纠错研究获进展

量子物态的研究是量子多体物理学的基石,并推动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当前,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量子物态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潜在应用,例如,为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提供有效的纠错容错方案。基于拓扑序(topol......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系列研究报告显示

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发布资源环境系列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在湖泊生态环境、湿地环境、山地与山区发展、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方面建设成效显著。该系列报告......

《新科学家》:2023年这些科技故事或将发生

2022年,科技界发生了很多令人激动的故事:中外天文学家公布银河系中心黑洞首张照片、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造出迄今最冷物质、美国公布韦布空间望远镜宇宙图像等。2023年,精彩仍将继续!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

研究发现一种与严重儿童肥胖有关的新的遗传机制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代谢》最新发表一篇遗传学论文,研究人员报道了与严重儿童肥胖有关的一种新的遗传机制。这是一个与饥饿控制有关的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的基因重排,大多数肥胖的常规基因检测无法......

如何推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走向国际最前沿?

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科技大厦最重要的“地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和亚洲最大的化石标本馆藏中......

研究发现主龙型类在二叠纪已经能够半直立行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93.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团队报道了一件二叠纪末期约2.52亿年......

黑洞撕碎恒星潮汐瓦解事件再现

科技日报北京12月4日电(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和《自然·天文学》杂志最近共同发表论文,报道了一次极其罕见的天文学奇观——潮汐瓦解事件(TDE)的观测结果,同时探测到有物质喷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从黑洞......

黑洞瓦解恒星引发天文奇观或助理解黑洞特性

中新网北京12月1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和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分别发表论文称,研究人员报道了一次罕见潮汐瓦解事件(TDE,指当一颗恒星被一颗特大质量黑洞撕裂时释放能量的......

面对地球,黑洞喷了

天文学家已经确定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明亮的X射线、光学和无线电信号的来源,该信号出现在宇宙边缘距离我们的一半处。该信号被命名为AT2022cmc,是今年早些时候由加利福尼亚的Zwicky瞬变设施发现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能做什么

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在11月28日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多位专家学者在高端对话环节围绕“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研究”议题展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