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9-30 11:06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让“院士角逐”回归学术

  让权力的归权力、学术的归学术,才能防范因两者媾和而产生腐败风险

  两次参评、两度落选,最接近时距闯关成功仅一票之差;索贿两千余万元,盖因评院士“需要花钱”——近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贿选院士的案情逐步曝光,吸引公众目光。此事所暴露出的权力对学术的干扰,无疑是一记警钟。常言道,“学而优则仕”,张却非要不计成本、铤而走险,试图演绎“仕而优则学”,仔细推究,恐怕还是“院士”的吸引力太强了。

  院士本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着对研究者学术造诣的认可。199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1997年起,“两院”同步进行每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在上世纪90年代“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社会背景之下,提高院士待遇理所应当。不过,也正因是“国家荣誉”,院士在科研经费分配、项目申请、科技评奖等方面,有着更多“学术权力”,从个人到所在单位和机构,都能大受裨益。而与行政职务的有限任期不同,院士可谓“一次当选、终身受益”。这就不难理解,张曙光因何既要做官又想当“学霸”,而原铁道部甚至不惜举全系统之力助其参评,还加盖红章为集体学术造假打掩护。

  客观而言,作为个案,“花钱评院士”并不能代表我国院士制度的真实图景。两院院士往往既有崇高学术声望,又兼具高尚人格风范,是推动科研事业发展的领头雁。从钱学森到邓稼先再到袁隆平,在一代代院士群体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更能看到他们对自身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的坚守,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正是学问与人格的融合,汇成了崇高而执着的院士精神魅力,体现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也是为什么,每逢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季”,各界总会高度关注。

  近年来,关于完善院士制度的呼声一直不断,有关机构也积极作为、力促改革,中央更明确提出“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并将之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意见的重要内容。正因此,建立一个更干净、更具公信的院士制度,十分可期。也应看到,改革与完善院士制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应做好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让院士与利益脱钩,保持其荣誉性、学术性;又须具体而微,从院士评选的程序、办法入手,着力增强审核的独立性,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在这个意义上,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切实做到院士制度的公开、透明,把院士群体及其评选过程置于学界同行甚至全社会的有效监督下,方能阻断私相授受的利益链条,促进科学研究的风清气正,让院士制度更好运行。

  张曙光案令院士增选蒙尘,却也迎来制度反思与变革的契机。唯有让权力的归权力、学术的归学术,才能防范因两者媾和而产生的腐败风险,真正让“院士”回归本位。

相关文章

祝贺!湖南大学蒋洪波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院长MarjaMakarow向湖南大学蒋洪波教授发来贺信,祝贺他当选2022年度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又称“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文全称......

快讯!电子科大申恒涛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近日,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发布2022年新增院士名单,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教授当选。申恒涛教授,ACMFellow、IEEEFellow、OS......

复旦校长:人生最大挑战,也许就是如何面对挑战

“未来任何一年,只要条件允许,今天不在现场的同学都可以回校参加一次线下的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我们将准备好如常的校园欢迎大家,不让同学们的青春留有缺憾。”6月17日,复旦大学举行2022届学生毕业典......

中科院院士任院长!C9高校,成立新学院!

6月15日,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暨问天书院揭牌仪式在二公寓广场举行。校党委书记熊四皓出席仪式并讲话,校长韩杰才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冷劲松共同为未来技术学院、问天书院揭牌。熊四皓指出,在总书记......

多位985高校校友入选!又一院士名单出炉

......

院士当院长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暨问天书院揭牌

中新网哈尔滨6月15日电(张妍记者史轶夫)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暨问天书院揭牌仪式在该校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冷劲松担任未来技术学院首任院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高校如......

李亚栋院士赴任!今年已添10位“院士校长”

6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召开全校干部教师大会,宣布省委、省政府关于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为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的决定。至此,我国高校又添一位“院士校长”。近日,一批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走上了大学校......

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於崇文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於崇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於崇文,1924年2月15日生于上海。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逝世

我国感光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9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邹竞,1936年2月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平湖。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获工艺工程师学位......

赵国屏院士:一篇论文53位作者,怎么署名?

论文署名的矛盾和计较,每个科研工作者都会遇到。只要有合作,就会涉及不同课题组,甚至国内外的不同机构。然而,国内当下普遍存在的“三认三不认”现象,会变相鼓励科研人员只争第一作者、只争第一作者单位、只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