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14 07:55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报:诺奖热背后的冷思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十一刚过,2013年诺贝尔奖如期而至,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美、德三名科学家;化学奖归入三名美国科学家囊中;物理学奖则由两名比利时、英国科学家共同斩获。

  大幕既落,诺奖如同往年一样,依然成为美、英诸发达国家的游戏,国人只有观赏的份。城头变幻大王旗,城墙下的国人照例在感叹之余,一遍遍地发泄对中国科学家、科研成就、科研体制的不满。

  激情满怀、理性欠缺,这就是近年来国人在诺贝尔颁奖季的一贯态度。在他们的眼中,国内科学家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十几亿的中国人出不了一个诺奖(自然科学奖)得主就是耻辱,赢得了诺贝尔奖才算赢得全世界的认可。

  面对诺奖,国人身上笼罩了太多的浮躁之气,浑然忘却了,科研突破绝非一蹴而就的游戏,科研成就更不需要一两个奖项来证明其意义。

  没有心痛的感觉,认识不到中国科学界与世界的差距,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独立的思考,对国外的获奖者一味地追捧,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严谨的考证,对国内的科研人员一味求全责备,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思辨的精神,对获奖者背后付出的多年努力视而不见,一味看重奖项的荣耀,更加不是科学的态度。但喧哗过后,我们更应对诺贝尔奖热多几分“冷”思考。

  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何仍未能斩获诺奖?我们需要从获奖者的经历中学到些什么?如何理性看待诺奖的科学性和影响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直面诺奖,科研人员当去除浮躁,坚守科研求真求实的本色。纵观近年来的诺奖获得者,大多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埋头苦干多年、“甘坐冷板凳”的学者。以今年的物理奖获得者希格斯为例,他被公认为一个隐居遁世的天才,此前一直在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甚少参与外界聚会。49年前,他率先预测了“上帝粒子”的存在,尽管当时的科学家对他的理论多加挞伐。但希格斯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最终,硕果在49年后绽放。

  直面诺奖,社会各界须消除浮夸,理性看待本土科学家的努力。诺奖的权威性自然无须质疑,但过分夸大其意义并不可取。中国不会因为获得一两个诺贝尔奖,就摇身一变,成为比肩欧美的科技强国,也不会因为晚获得或少获得几个诺贝尔奖,科研就会停滞不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诺奖只是衡量科研的手段,绝非科研的最终目的,我们无须对他人获诺奖眼红耳热。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的科研成就有目共睹。9月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科技论文数量全球第二。尽管论文数量的增多并不完全等同于科研成果,但每一个质变,都来源于量变的积累。中国自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来之不易。社会各界理应少一些盲目崇外,少一些急于求成、求快、求多的浮夸心理,多一些对中国科学家的信心,给予其充分的耐心。

  直面诺奖,政府、公众应群策群力,为培育诺奖提供肥沃“土壤”。近日,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向外界指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华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认为,中国的中等教育将学生变成考试机器。毋庸置疑,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远未形成尊重学生自身志愿、培育学生兴趣的素质教育;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校长的治学理念、管理能力也多落后于世界。从这一点来说,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防止更多的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中,当是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亟须推动的事情。

  美国科学家亨利·罗兰曾表示:“(中国)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的实用主义传统,导致其文化因素中缺乏足够的科学精神,中庸之道盛行,也不太允许标新立异成为主流。因此,在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引导方面,有关部门理应付出更多的努力。

  另外,在科研经费的支持、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科技体制的完善方面,管理部门也应作出更大改变。诺贝尔奖绝非凭空出现,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唯有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做好各项配套工作,厚积薄发,诺贝尔奖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当然,诺奖迟迟未能拿到,确实说明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赶超世界一流科研水平;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夜,我们也需要源自国内的重大科研突破来引领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也需要诺奖乃至其他权威奖项来作为参考的指标。但回归颁奖本身,通过一年一度的成果发布,了解世界范围的科研动态,普及民众的科学常识,激励国内的科研学者,已然足够。

  唯有踏踏实实地潜心科研,按照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进行不懈的研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终有一天会敲响中国科学家的大门。

相关文章

超亿元经费支持!内蒙古发布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十五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构建更加开放的科技人才引育新格局,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6月15日,自治区科技厅发布了《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十五条》,此次发布......

西藏天文馆开工建设兼具科研科普功能

中新社拉萨6月12日电(记者赵朗)西藏天文馆奠基开工仪式12日在拉萨举行,建成后将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馆,也将搭载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西藏天文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1571.9平方米,其搭......

中国驻意使馆为国际机构颁发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5月31日在罗马举行颁奖仪式,为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颁授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驻意大使李军华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颁发奖章和证书。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

韩宇: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

以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韩宇*莫漫漫吕栋范英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韩宇研究员,博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摘要本文系统梳理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本科研滑坡引重视,政府计划投入23亿美元

东京科技大学在2014年日本机器人周上展示的一款新型护理机器人。图片来源:EUGENEHOSHIKO/AP由于对大学地位的不断下降感到震惊,日本正计划每年向几所学校投入23亿美元,以提升其知名度。该计......

“爱科学向未来”——化物所公众科学日带来哪些新玩意?

为了向社会全面展示我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5月21日,大连化物所第23届公众科学日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同时也是中科院第18届公众科学日和大连市科技活动周活动的......

2021全球科学仪器企业Top10出炉!中国又在何处?

行业有句俗语,“越往上游走,卖水人越安全。”生命科学最上游,一定是科研层面,而这个层面最大的卖水人,当属实验室中的科学仪器设备生产商。科学服务牵动整个大健康行业的创新脉搏,市场规模超2000亿美元,被......

勇闯柔科研“无人区”,实现柔性直流输电新突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

科研“职场成功学”|怎样组团更易出成果?

科学家要破解宇宙运行、物种演化等深邃奥秘,但作为“职场人”,他们免不了要考虑那些关乎职业发展的问题。比如,科学家一般会在什么年龄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科学创新的生命周期是多久?科学家职业生涯中出现突破性进......

基金委通知:2022年项目初审292827项

关于公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的通告国科金计函〔2022〕40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22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型项目申请29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