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15 10:42 原文链接: 黑暗中看手机易致“眼底癌症”专家称说法不科学

  近日,在微博和微信上流传着一则消息,称黑暗中看手机易失明。消息称长期在黑暗环境下受手机光线直射,就会导致不可逆的“眼底癌症”即黄斑变性。14日,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刘庆淮表示,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

  “晚上看手机,光线的确较亮,对眼睛是有刺激的。但说因为看手机造成失明,这个论断从理论上说是不成立的。不过,从护眼的角度看,建议尽量减少黑暗中看电子产品。”刘庆淮称,黄斑变性本身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往往与长期吸烟、遗传、视网膜慢性光损伤、营养失调、高龄、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视网膜‘黄斑’区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负责人们视物精确性。黄斑变性导致的失明比白内障等致盲疾病更为严重,可造成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下降及丧失”,刘庆淮介绍,黄斑变性早期最明显症状是患眼无痛性视力下降,看近看远都模糊,尤其对门框、窗户等有直线的格状图像产生视物变形,或视野中心有黑影或闪光感等。

  然而,传言中提到的“黄斑变性是眼睛的癌症,是无法治疗的”这一观点,刘庆淮表示,黄斑变性并非癌症,并不一定会导致失明。是否会失明要看黄斑变性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什么部位,是否得到正规治疗等。

  对于黄斑变性的预防,刘庆淮表示,目前可尝试的办法是补充叶黄素,因为它可以补充黄斑缺失的矿物质。玉米、蛋黄内都含有大量叶黄素,是很好的补充叶黄素的“武器”。此外,户外工作者多使用阳伞、帽子等防晒工具,日照最强烈的正午时分,最好避免到户外。

  刘庆淮提醒,尤其是有高度近视、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朋友,如果出现眼胀头疼、视物模糊、闪光感短期内明显增多甚至视物变形、变色、眼前固定黑影等症状,需尽早来眼科就诊,以免贻误病情。45岁以上人群每年应常规进行眼部“体检”,散瞳检查眼底。

相关文章

华为辟谣出售手机业务本月将发布旗舰手机

日前有消息称华为将拆分消费者业务、放弃手机业务,3月6日华为方面回应称,该消息为假消息,公司仍将加大手机业务的投入,坚持建设高端品牌。此前有媒体报道,华为消费者终端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华为内部或考虑拆......

NatCommun:动物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可以感染眼睛

科学家们研究了导致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2是否能影响感染者的视觉和深度感知。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想要了解SARS-C......

我国90%和全球50%手机已支持北斗信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92.shtm中新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孙自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郭树人研究员15日......

用手机安抚幼儿适得其反

一项12月12日发布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的研究发现,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安抚3至5岁儿童,反而会增加儿童的情绪失调,尤其是男孩。“使用电子设备安抚儿童似乎是一种无害的临时工具,可......

新数据表明疫情爆发后所有人的手机使用时间都增加了

你知道吗?在疫情爆发之后,所有职业群体在手机上花费的平均时间都有所增加。根据韩国信息通信政策研究所(KISDI)最近发布的《COVID-19爆发前后,各职业智能手机使用行为的变化》报告,与2019年相......

英国高温超40度,它们却膨胀了

近日,高温热浪肆虐英国等欧洲国家,最高气温甚至超过了40℃。因热浪肆虐,拥有1000万粉丝的博主ArunMaini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英国高温导致他手中的三台三星手机电池鼓包。从博主晒出的图片来看,......

“一带一路”国家眼科专家研讨会在这日召开

会议海报(主办方供图)为响应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在国家卫健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学论坛报携手北京协和医院共同发起、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因......

白文佩:患者是医生最好的“教科书”

白文佩(左一)正在进行手术。(受访者供图)凌晨两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白文佩迅速拿起接通。电话那头值班的同事焦急地说:“主任,您赶紧来趟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产科主任白文佩十......

与手机有关?中国散裂中子源也有“接地气”的一面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新华社记者邓华摄散裂中子源进行的实验看似高深,但其中一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中子散射是研究手机锂电池的利器。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近期,......

器官捐献者眼中感光细胞“重生”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数十亿个神经元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感觉信息。在眼睛中,被称为光感受器的特殊神经元可感知光线。11日,美国犹他大学约翰·A·莫兰眼科中心的一组研究人员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合作者在《自然》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