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生物学家陈功教授领导下已经开发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来再生功能性神经元用于脑损伤或脑疾病后的大脑修复。这项技术有望发展成为一个崭新的治疗脑和脊髓损伤,中风,老年痴呆病,帕金森氏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陈功博士领导的团队利用应激性胶质细胞将其再生为健康和有功能的神经元,即此图像上显示的绿色细胞(老年痴呆病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大脑皮层内)。红色区域是经过染色的神经元细胞核

  据报道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在脑损伤与褪行性疾病的大脑中,将损伤导致的应激性胶质细胞转变成健康而有功能的神经元,从而达到脑修复的目的。这个研究组的领导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系Verne M. Willaman 冠名主任教授陈功博士,称该新技术为“人类攻克脑损伤与脑疾病征途的一个重大突破”。“此项技术有望开发成用于治疗脑损伤,脊椎损伤,脑中风,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等一系列中枢系统疾病的全新的治疗手段,”陈功教授说。这项研究将于2013年12月1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干细胞杂志“细胞-干细胞” 上。

  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胶质细胞的数目远多于神经元,对大脑的正常运转有重要作用。当大脑受损或发生疾病时, 神经元通常会死亡或发生褪行性病变,而胶质细胞则会被激活增生,因此被称之为应激性胶质细胞。这些应激性胶质细胞起初构筑一道防护系统,阻止细菌和毒素进一步侵袭周围健康组织。但最终他们将形成胶质疤痕并阻止神经元重生。“如果把脑损伤部位比作车祸现场,应激性胶质细胞就如同警车,救护车和消防车,他们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救助”,陈教授解释到。“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太多的救护车辆堵在现场却不离开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同样地,许多应激性胶质细胞将滞留在损伤部位形成胶质疤痕”。“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这些胶质疤痕转变成有正常功能的脑组织”,陈教授总结说。

  “既然在脑损伤部位神经元减少了但应激性胶质细胞却增加了,我们也许能够将应激性胶质细胞转变成功能性神经元用于脑损伤的治疗”,陈教授多年前曾这样设想。 “这项工作是受到诺贝尔奖得者山中伸弥的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研究的启发,即将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多功能干细胞”,陈教授回忆到。

  陈功教授和他的团队首先研究了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对应激性胶质细胞的作用。前人的工作已知NeuroD1对海马脑区的成年神经发生起到重要作用。陈教授等设想在损伤导致的应激性胶质细胞中表达NeuroD1也许能够诱导新的神经元,就像在海马脑区中的成年神经发生一样。为了证明这个假说,陈功的团队成员郭梓园等利用编码NeuroD1的逆转录病毒来感染在体和离体的胶质细胞。“我们所使用的逆转录病毒是比较安全的复制缺陷型病毒,因此不会像许多自然界中的病毒那样杀死被感染的细胞,”陈功教授说。“更为重要的是,逆转录病毒只感染分裂型细胞如应激性胶质细胞,而不感染神经元,因此是可用于临床治疗而不影响正常脑神经元的比较理想的工具”,他补充道。

  陈功教授团队首先利用成年小鼠脑损伤模型来测试在大脑皮层中注射NeuroD1逆转录病毒能否将应激性胶质细胞转变成功能性神经元。他们发现在注射病毒一周内,两种主要的由损伤引起的应激性胶质细胞,即应激性星形胶质细胞和NG2细胞,均能被“重新编程”为神经元。有趣的是,星形胶质细胞变成的是兴奋性神经元,而NG2细胞有许多变成兴奋性神经元但也有一部分变成了抑制性神经元,这使得在重编程后的大脑中兴奋与抑制功能达到平衡成为可能。他们还记录了新生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发现NeuroD1诱导的新生神经元能够发放动作电位和接收其它神经元传来的突触信号,表明它们已经整合到已有的神经网络中。

  接着,陈功团队又利用一种老年痴呆症转基因小鼠模型证明了其大脑中应激性胶质细胞在NeuroD1的诱导下同样可以转变成功能性神经元。引人注目的是,陈功团队发现即使在14个月龄的老年痴呆症转基因小鼠(大致相当于人类60岁)的大脑皮层里,注射NeuroD1逆转录病毒仍然可以从应激性胶质细胞诱发生成大量的新生神经元。“因此,我们的在体神经元转化技术有可能让老年痴呆症患者焕发出新生的神经细胞”, 陈教授总结到。

  为了证明这种胶质细胞-神经元转化技术不仅仅局限于啮齿类动物模型,陈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培养的人星形胶质细胞上作了进一步测试。“在NeuroD1表达后3周内,我们观察到人类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着激动人心的自我改造:在显微镜下,他们的形态由扁平状的星形胶质细胞变成了立体的有神经细胞体和轴突及树突的典型大脑神经元”,陈教授说。该团队进一步检测了这些人的新生神经元的功能,发现它们同样能够发放动作电位和接收并释放神经递质。

  “我们的目标是开发这项在体胶质细胞-神经元转化技术,并用于治疗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患有疾病的病人”, 陈教授说。 “设想一下,一个长期失忆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在接受我们的转化技术治疗后能够重新记忆新东西;又或者一个长期无法行走的中风患者在接受转化技术治疗后,有一天能重新行走了!”陈功教授兴奋地描绘着大脑修复的前景。

相关文章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细胞命运调控与眼健康”现场考察会在上海召开

2023年8月29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在上海召开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细胞命运调控与眼健康”现场考察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学敏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项目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

将领域知识引入神经网络,MIT团队用光谱Transformer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图谱

代谢组学研究已经确定了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竞争和疾病病理学的小分子,部分原因是大规模社区努力测量数千种代谢物标准品的串联质谱。然而,在临床样品中观察到的大多数光谱不能与已知结构明确匹配。令人惊讶的是,用......

擦除细胞记忆可更好重编程干细胞

在16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多家机构的联合团队解决了再生医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重新编程人类细胞以更好模仿胚胎干细胞的新方法,或对生物医学和疾病治疗产......

10分钟生成分割,AI可进行更精确、快速的细胞器定量分析

冷冻软X射线断层扫描(Cryo-SXT)是研究细胞超微结构的强大方法,可提供数十纳米范围的分辨率和膜结构的强烈对比度,无需标记或化学固定。较短的采集时间和相对较大的视场导致快速采集大量断层图像数据。将......

高分辨率评估人体细胞内的分子结构动态及药物作用机理

核糖体是细胞内的最丰富细胞器之一,负责将mRNA翻译为蛋白质,是很多小分子药物的作用靶点。核糖体在体外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人体细胞翻译活跃过程中的分布仍不清楚。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高分......

干细胞研究引领医药行业变革

干细胞研究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帮助人类实现修复创伤和病理组织、治愈终末期疾病的梦想。目前,全球进入人体试验的干细胞研究超8000项。我国至今尚未有干细胞产品或技术上市,需要干细胞应用研究和......

突破国外封锁!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开始量产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将核磁共振仪器......

“特洛伊木马”细菌诱导癌细胞自毁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科学家首次将细菌产生的毒素编码为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子,并将含有这些分子的纳米颗粒直接递送给癌细胞,使癌细胞产生毒素,最终自杀,自杀率约为50%。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治疗诊......

研究发现全新蛋白质修饰类型

细胞代谢为生命过程提供能量。同时,代谢物可共价修饰蛋白质来发挥信号传导功能。虽然许多代谢物在代谢通路中的作用广为人知,但它们介导细胞信号调控的功能有待探索。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为脂......

迄今最大正常乳腺细胞图谱绘成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历时7年,绘制出了迄今最大、最全面的正常乳腺细胞的图谱,为乳腺生物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有助确定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疗靶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