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3 09:34 原文链接: 哈工程协同创新为“海洋强国梦”安装“加速器”

  一所研究型大学如何将科研潜能释放,助力海洋开发、加速强国建设?

  “船海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实践中这样回答——

  紧抓协同创新这一科技创新模式的“升级版”,明确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即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其贯穿学校建设始终。

  近5年,该校累计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600余项、高水平协同创新脚步延至全国20余省份,连续7年以逾95%高就业率稳居黑龙江高校榜首……

  在这所以“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为特色的校园里,师生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作为使命担当,成为“海洋强国梦”的守望者和践行者。

  12月1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带队赴大连,与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船舶总装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就深化协同创新交换意见,从多层面建立对接机制,推进我国海洋工程行业转型升级。

  “哈工程紧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将推进协同创新的过程融入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从科技创新、构建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驱动海洋强国建设,走出一条协同融合、致力创新、利国兴校之路。”刘志刚说。

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等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哈工程激扬潮头,依托基础研究和办学优势,通过协同创新,为该领域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今年5月,我国首座漂浮式立轴潮流能示范电站“海能-Ⅰ”号百千瓦级潮流能电站在浙江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潮流能发电技术向产业化迈出坚实一步。该电站采用哈工程自主研发的总容量为300kW的双机组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漂浮式立轴水轮机潮流能发电技术,发电容量目前国际最大。

  产业化突破的背后,是哈工程同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电集团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5家单位,潜心5年攻关的成果。项目带头人、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教授张亮说:“我们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如何依托基础研究释放科研潜能,并产生更多集成创新成果是重头戏。”

  哈工程调集海洋工程等多个领域的6个学院近50名教师参与项目基础研发、关键技术和总体设计攻关,先后突破漂浮式潮流能发电系统集成设计、高性能立轴可变角水轮机等多项关键技术,使电站在海上自动运行成为可能。“各单位在碰撞中产生好点子,协同创新使高校研究同企业需要真正结合起来,并开花结果。”张亮说。

  从我国在动力定位系统领域实现“零突破”,到为我国第一艘航母在科研成果、设备产品作出的贡献……近5年,哈工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申请专利超千件。这些硕果都是学校在协同创新中,发挥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的“源头活水”浇灌而成。

为产学研用打造“铁打营盘”

  今年5月,《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国际宣言》在哈工程签署。这份首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国际会议的联合声明,得到了国际上近百名船海领域专家的关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说:“海洋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哈工程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平台。”

   2012年,由哈工程牵头,联合大连理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军装备研究院等国内船海领域最高水平的11家企业和高校院所成立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全力支撑国家在船海领域的科学发展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为产学研用打造“铁打的营盘”。

  “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家提出“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统筹开展第三代核电站建设”的发展规划。

  ACP1000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PCS)系统是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核科学研究重要基地,哈工程与中核集团携手承接了这项开发难度大、创新性强且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2012年11月,按照实际参数建造的近30米的工程模化实验台架在校落成,规模、参数均达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实验基地,这个实验台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主持项目的核学院孙中宁教授说。

  一面是同大院所、大企业建立的“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核电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一面是学校建立的科研基地和实验平台。哈工程盘活科技资源这盘棋、打好协同创新这张牌,破除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形成协同创新的“铁打营盘”。

为创新人才培养“淬火升级”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创新可持续,显得尤为关键。

  今年7月,核学院学生王吉浦本科毕业,前往美国密西根大学继续深造。他曾参研“ACP1000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项目。“通过参研前沿项目,我实现了学用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后劲无穷。”

  截至目前,哈工程已与全国20余省份近350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20余家军工企业展开合作,累计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7个、硕士博士学位点19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5个,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依托,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同样得到历练的还有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年轻教师。刚刚入选国内顶尖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的张阿漫教授曾感慨:“如果没有工程应用项目,基础研究可能‘打哪指哪’,缺少目标和动力。通过协同创新,青年教师的研究课题‘指哪打哪’,有效解决基础理论与应用需求之间两张皮的问题。”

  目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140余家单位中,40%的技术领军人才和管理骨干出自哈工程,5.6%的国防工业系统总指挥、总工程师来自这里……这既是学校对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人才迫切需求的给力支持,也是协同创新为人才培养“淬火升级”结下的累累硕果。

  今年8月,哈工程召开科技发展暨协同创新院士咨询会,邀请15位院士为学校发展“把脉”“探路”。哈工程党委书记谷焕民说:“学校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创建面向国家需求、重大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模式,这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步伐,更是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战略选择。”

  协同创新的路子在这里越走越宽,步子越迈越稳。哈工程正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契机,抢抓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机遇,将散为“满天星”的人才、技术、创意等创新要素,汇聚成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通往“海洋强国”之路的漫漫征程。

相关文章

第六届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功举办

12月28日,2022(第六届)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在线上举行。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创办于2016年,论坛重点围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探讨三地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互补、产业链......

杨德森: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像自己研究了四十多年的水下声呐一般,10月16日,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代表屏气凝神、仔细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个个有关科教发展、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掷地有声,全......

专家学者齐聚大连探讨船舶氢能应用与发展

9月25日,由大连海事大学和大连市氢能发展促进协会共同主办,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信德海事协办,大连市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中心、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大连船舶氢能国际研讨会顺利举办。会......

数据中心海底开建,科技兴海再添利器

缩短数据中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无论何时都是“硬实力”。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海中的想法极具创新性。对于解决需求增长与扩建受限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助益快速发展中的沿海地区数字经济,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战......

我国首艘深远海大型专业海道测量船海巡08下水

7月8日上午,我国首艘具备深远海测量能力的专业海道测量船“海巡08”在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下水。该船建成后将是我国规模最大、综合能力最强、设备设施最先进的新一代大型专业海道测量船,测量能力达到世界......

4项原则双向布局科技部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近日,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该方案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关键;科学定位,分类指导;优化整合,开放共享;深化改革,协同创新为基本原则,从综合类和领域......

温州高新区物联网应用产业协同创新服务综合体揭牌

日前,温州高新区物联网应用产业协同创新服务综合体揭牌成立。今后,温州物联网产业将通过该综合体与前端研发资源和人才进行链接,助力两地协作撬动区域经济新动能。温州高新区物联网应用产业协同创新服务综合体设立......

协同创新助力“产学研2.0时代”

“机器人会写作,记者会失业吗?”11月19日,在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以下简称王选所)研究员万小军在介绍了AI写作机器人项目后,被不少媒体人“围攻”,他淡淡地解释道:“我......

浙江省第六批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

据浙江省教育厅消息,第六批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已经结束,拟认定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6个,现将其中13家予以公示。公示期自2019年9月24日至9月30日。第六批浙江省“201......

教育部认定名单来了!这几所高校被委以重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认定2019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通知教技厅函〔2019〕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