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5 10:32 原文链接: 研究揭示去同步化脑状态下快速视觉处理级联放大机制

  12月17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姚海组的最新研究论文《去同步化脑状态下快速视觉信息处理的级联放大机制》。这项工作首次揭示了脑状态依赖的快速信息处理的神经机制。

  对外界环境做出快速反应是维系动物生存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当动物遇到它的捕食者,需要快速逃离的时侯。人和动物在机警状态下的反应速度加快。动物的警觉程度和脑内群体神经元的活动状态密切相关。当动物高度清醒或机警时,群体神经元呈现出低幅度高频率的活动模式,脑处于去同步化状态;而当动物安静或奢睡时, 群体神经元呈现出高幅度低频率的活动模式,脑处于同步化状态。

  在这项工作中,姚海珊组的王旭东、陈成和张丁红研究了V1神经元的反应起始时间与脑活动状态的关系。他们发现,V1神经元的反应起始时间在去同步化状态下比同步化状态更短。为了深入研究反应起始时间提前的机制,他们使用在体膜片钳技术测量了同一个V1神经元在两种脑状态下的静息电导和视觉诱发电导,发现去同步化脑状态下的电导更高。通过建立一个单神经元模型,他们发现单个V1神经元的电导增加不足以解释实验中测得的反应起始时间的提前程度。于是,他们运用多通道线性硅电极同时记录了LGN和V1神经元的反应。研究发现,LGN神经元的反应起始时间也是在去同步化状态下更短,但其提前程度比V1神经元要小。在V1,反应起始时间的提前程度从layer4到layer2/3到layer5逐级增加。由此可见,反应起始时间的提前程度沿着视觉信息传递的方向逐级积累,这可能是去同步化脑状态引起大范围膜电导增加导致的。

  由于初级感觉皮层位于感觉运动通路的起始阶段,该项研究揭示的级联放大机制为理解动物在机警状态时做出快速反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该课题由王旭东、陈成及张丁红在姚海珊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这一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和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

A. LFP(场电位)所示的脑活动状态的改变。插图:从去同步化(红色)和同步化(蓝色)脑状态下提取并放大的、长度为4s的LFP曲线。

B.反应时间提前的程度在V1各层逐级增大。*P < 0.05, Wilcoxon 秩和检验。

C.同时记录的一对LGN和V1神经元在去同步化(红色)和同步化(蓝色)状态下感受野空间方差的时程曲线。垂直的虚线指示感受野的反应起始时间。

D.LGN(蓝绿色)和V1(洋红色)神经元反应起始时间提前的分布曲线。箭头指示平均的反应起始时间提前程度(LGN,10.4 ms; V1,14.4 ms)。**P < 0.01, Wilcoxon 秩和检验。

E. 模式图:去同步化脑状态下大范围的电导升高使得反应时间的提前程度在信息传递的各阶段逐级累积放大。

相关文章

科学家系统性绘制神经胶质细胞分子图谱

神经胶质细胞不仅可以支持和连接不同神经元,还起着分配营养物质、参与修复和吞噬过程等重要作用,但神经胶质细胞的亚群类型和分子特性仍有待深入了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绘制了人类多种神经胶质细胞各阶......

时空稀疏小样本学习大规模神经形态数据集发布

近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团队提出了一个用于时空稀疏小样本学习的大规模神经形态数据集——N-Omniglot,为脉冲神经网络的学习与训练提供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基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出版社......

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有助于保护卒中患者神经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采用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疗法能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使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从而为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治疗症状性颅......

单细胞分泌分析技术解析神经—免疫细胞互作网络

近日,我所单细胞分析研究组(1820组)陆瑶研究员团队利用单细胞多种类分泌因子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神经—免疫细胞互作网络的解析。随着全球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我国科学家揭示神经激肽A激活神经激肽2受体的分子机制

神经激肽(neurokinin)是一类神经肽,在炎症、疼痛伤害感受、上皮细胞分泌和增殖等发挥重要作用,普遍分布在哺乳动物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研究团队在《CellDis......

动物所等揭示小鼠行为和神经基因的驯化机制

实验小鼠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动物模型之一,由野生小家鼠长期驯化而来。实验小鼠和野生小家鼠在体型、生理及行为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实验室驯化下小鼠攻击行为减弱、温顺行为增强。已知实验小鼠......

弹性半导体制成可穿戴神经形态芯片

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灵活、可拉伸的计算芯片,该芯片通过模仿人脑来处理信息。发表在《物质》杂志上的该项成果有望改变健康数据的处理方式。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工作将可穿戴技术与......

中科院实现神经元脑网络活体成像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徐富强、王杰研究团队基于新型基因编码生物磁共振成像技术,首次实现特异类型神经元网络的在体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在影像学期刊《神经影像》(Neuroimage)上......

动物所揭示胚胎期小胶质细胞稳态调控神经发育的新机制

神经系统(CNS)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精密有序的结构,从早期胚胎发育的开始,就伴随着非神经组织的驻留。其中,小胶质细胞(Microglia)作为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来源于卵黄囊中的原始巨噬细胞,并在......

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外膜和大脑之间可交换神经信号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神经和血管系统可在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由于斑块缺乏神经支配,神经元控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期,慕尼黑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