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6 13:57 原文链接: 玉米生霉粒低于5%可进入国家临储

  针对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产玉米(2335, 8.00, 0.34%)生霉粒问题,国家粮食局12月18日发出《关于东北2013年新玉米收购执行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指出,上述省区2013年国家临储玉米入库、库存质量检查、跨省移库及销售中,生霉粒含量应控制在不超过5%,超过5%的,不得收购。生霉粒含量在2.0%~5.0%的,应尽可能整理达标后入仓,对经整理仍难以达标的,应单独储存。

  《通知》还表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产玉米降水后出现的变色粒不属于不完善粒,可继续按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相关规定进行收购。

  为切实减少农民损失,《通知》要求,相关省(自治区)粮食局、中储粮相关分公司应组织力量密切跟踪生霉粒和变色粒玉米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管理,确保储藏安全。同时,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质量安全指标不合格的不得流入口粮市场。并通过调整种植品种结构,消除越区种植,从根本上解决玉米变色粒问题。

  今年入冬以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由于气温偏高、雨雪较多,农民手中玉米生霉现象普遍,部分地区玉米生霉粒含量超过5%。此前,国家对玉米生霉粒含量的收购标准是不高于2%。

  由于不符合政策性粮食收购标准,农民卖粮的退车率较高。“前一段内蒙古地区农民售粮,收储库点的退车率最低是20%,个别粮库甚至达到100%。”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局副巡视员柯克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12月13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尽快解决玉米生霉粒问题的通知》,要求迅速组织广大农民对手中玉米进行整理,对生霉粒含量超标的玉米,要积极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损失;立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巡回指导和现场检验,指导农民合理储存、脱粒和出售手中余粮;同时要求玉米收储企业要加快收购进度。

  黑龙江省粮食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国家优惠政策争取下来后,将大大减少农民售粮损失。

  “内蒙古自治区今年东部玉米产量约1780万吨,其中生霉粒含量在2%~5%的大概占到43%,国家收购新标准下来后,预计153亿斤玉米可以重新进入国家临储收购,也就是农民可以增收至少150亿元。”柯克表示。

  对于生霉粒含量超过5%的玉米,国家也正研究对策。“内蒙古这部分玉米就有将近40亿斤,加上东北三省数量更大。”柯克说,“对于这部分玉米,将有可能采取定向收购和专门储存的方式,定向销售给酒精深加工企业。这样就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不会危害到口粮安全。”

相关文章

“杰出”的玉米是如何杂交的?

作物的杂交后代比它的双亲表现出更大的生物量、更强的抗逆性、更高的产量,这就是杂种优势。百余年来,遗传学家一直在苦苦探寻其背后的遗传学机理,寻找能让后代比双亲更“杰出”的基因位点,却难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

玉米、水稻和小麦是迄今驯化最为成功的三大农作物,为全人类提供了50%以上的能量摄入。由于它们的驯化地区、祖先各不相同,形态习性各异,其驯化过程是否遵循共同的遗传规律在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3月25日,《......

遗传发育所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取得进展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玉米用途广泛,除作为饲料外,还有各种工业用途,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蛋白和淀粉。玉米雌雄同株异花,天然异交率高达95%以上,因此杂交种制种和专用玉米的生产需要严......

科研十年磨一剑|科学家成功克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

经过10年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首次从野生玉米中成功克隆出高蛋白基因,并通过杂交实验,有效提高了现代玉米的蛋白含量,这一成果11月1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

中科院破译吉林西部中低产旱田“增收密码”

中新网松原10月15日电(记者郭佳)记者15日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其采用的“324”耕作及浅埋滴灌等组合技术在吉林西部中低产旱田实现玉米增产33%。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

科研人员创制玉米穗腐病抗性育种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基因编辑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靶向编辑玉米内源基因创制了一种突变体,并发现其在多环境下对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具有明显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材料与育种技......

赵久然:强壮玉米“中国芯”

玉米是中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大、种业市值最高的作物,也是国际种业巨头竞争激烈的主要焦点作物。大力推进玉米种业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饲料供给及种源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

中国农科院构建出首个玉米全节间时空特异转录调控网络

CYP90D1(ZmD1)调控玉米节间发育和茎秆长度。中国农科院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团队和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团队合作研究,构建出首个玉米全节间时空特异转录调控网络,......

提高水稻和玉米的遗传转化效率研究获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耀光院士团队的研究揭示了在水稻和玉米的愈伤组织中过表达玉米GOLDEN2基因可促进愈伤的分化,从而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CHINALifeSc......

首个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助力玉米遗传改良

 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特征  受访者供图8月24日,《基因组生物学》(GenomeBiology)在线发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洪山实验室玉米团队最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