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28 14:31 原文链接: 新型柴油加氢催化剂获ZL奖

  由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成功的一种最大量生产柴油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近日获得第十五届中国ZL优秀ZL奖。应用该技术开发成功的FC -14加氢催化剂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最大量生产优质柴油大型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装置专用催化剂的空白,为我国炼油行业开辟了提高柴汽比、多产满足欧Ⅴ标准柴油调和组分的新途径。

  FC-14加氢催化剂以特种改性分子筛和无定形硅铝的复合物作为裂化组分,通过优化催化剂配方和制备工艺,能够满足最大程度生产优质中间馏分油尤其是优质低凝柴油的需要。研究人员开发了多项新技术,并就特种改性分子筛产品、催化剂组成、相关工艺流程等创新技术内容申请了ZL保护,目前已获得5项ZL授权。

  以FC-14加氢催化剂为核心开发的FDC成套技术,在装置设计中集成应用加氢裂化领域多项先进技术,既能保持传统单段加氢裂化工艺简单、空速大、柴油收率高、化学氢耗和装置投资低的特点,还具有对原料油适应性强、催化剂运转周期长和能耗低等优点,可以满足炼化企业对多产优质柴油的需求,为国Ⅳ和国Ⅴ柴油质量升级和低凝柴油产品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该催化剂已经先后在金陵石化、海南炼化、辽阳石化和锦州石化等多套新建大型加氢裂化装置工业应用,可以最大限度生产低凝清洁柴油等高价值产品。

  到2014年底,我国车用柴油将执行国Ⅳ排放标准(柴油硫含量<50g/g);到2017年底,我国车用柴油将执行国Ⅴ排放标准(柴油硫含量<10g/g),对炼化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文章

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物载体间存在界面限域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傅强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并且驱动In2O3颗粒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

新方法可直接测量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刘中民院士团队在催化剂颗粒温度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单个工业分子筛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三维时空分辨测量方法,揭示了强放热的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中催化......

高达5500小时!厦大团队创制超高稳定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野、傅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政等,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催化剂合成方法,实现高效制甲醇

记者2月24日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采用光诱导—邻近沉积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双原子位点的距离,产生优异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二氧化碳加氢近100%选择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于单原子催化剂的......

院士领衔!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晓东、林坚团队,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

消除抗生素污染新方法,速率更高、产物更安全!

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在许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量占比约为70%。围绕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