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4-22 11:20 原文链接: 摘取“化学的圣杯”:人工光合成制氢研究获进展

  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团队研制出了这种高效催化剂。光一照射氢气就产生,光照停止氢气也停止,待再照射时氢气又出来了。催化剂不再一上阵就“牺牲”。

  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制氢,长久以来被视为“化学的圣杯”。最新成果显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研究员吴骊珠团队在摘取这只圣杯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我们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团队利用量子点这一新兴‘人工原子’设计合成了人工光合成催化剂,建立了通过量子点和廉价催化剂制备人工光合成催化剂的方法。”吴骊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借此方法,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团队获得了高效、稳定、廉价的人工光合成催化剂,在利用太阳能实现可见光催化制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化学的圣杯”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倒逼下,氢能早已被纳入各国科学界的重点突破领域。许多科学家甚至认为,如果能实现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大规模制取氢气,人类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环境污染,缓和能源紧张形势。

  “因为氢气的燃烧热是汽油的3倍,可以用在燃料电池上。同时氢气具有高还原活性,可以用在新型的原位还原反应上。就像自然界光合作用一样,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比如葡萄糖等。”吴骊珠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绘着氢能利用的美好未来。

  长久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尝试用各种化学合成的方法做出类似光合作用的人工结构,但是结果却非常不理想——人工合成的结构在光照后始终无法产生氢气。

  “我们能不能将吸光单元和人工模拟的氢化酶催化中心组装起来,构建一个人工合成的光催化剂,看看可否产生氢气?”有多年光化学研究经历的吴骊珠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2006年,她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需要勇气的实验

  2009年,吴骊珠带领团队将一个细胞单元与一个催化单元进行连接,终于解决了传统方法不产氢气的难题。

  “在实验中,我们将光照射在人工构筑的催化剂上,氢气终于产生了!”这个结果令吴骊珠和她的团队成员们极为振奋。

  但紧接着令人头疼的问题又来了:催化剂一受光照便立刻“牺牲”了。

  “催化剂的制备对我们的合成功底要求很高,耗时耗力好不容易产出一点点催化剂,可是却要眼睁睁地看着催化剂上阵就牺牲的场景,非常心疼。”吴骊珠回忆起当年实验时的点滴时说,“这要求科研人员非常勇敢,敢于牺牲珍贵的成果去进一步探索。”

  尽管相关论文的发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当实验数据不断被国内外同行反复验证后,吴骊珠对自己选择的方向与方法更具信心。

  “国际同行的成果‘咬’得很紧。”吴骊珠说。对此,她与学生们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需要时间让大家认识我们”。

  从“娇嫩”到“皮实”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超分子光化学团队并未就此止步。

  “我们面临的难题是产出氢气的效率依然不高。”吴骊珠说。

  他们发现,产氢效率的催化转化数TON值还不到1,也就是说一个催化剂分子产生氢气的分子数小于1。

  疑虑随之而来——尽管人工光合制氢“看上去很美”,但是拥有它的代价却依然太高,这会是一个实用的科学研究吗?

  “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她说。

  如何将这些人工光合制氢催化剂的能力不断贯彻,研制长寿、耐用、廉价的催化剂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自然界氢化酶选择了廉价金属铁与镍。吴骊珠带领科研人员在理解了光合作用中氢化酶的作用原理后,思考并尝试制备高效但不“娇嫩”的人工光合成催化剂。

  要完成这个目标,他们必须学习新知识。

  幸运的是,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团队研制出了这种高效催化剂。“光一照射氢气就产生,光照停止氢气也停止,待再照射时氢气又出来了。催化剂不再一上阵就‘牺牲’。”吴骊珠说。

  “娇嫩”的催化剂终于“皮实”了起来。“这应该是一个实用的结果,我们为此申请了国际和国内的ZL保护。”吴骊珠说。

  探索还在继续。“我们应该回过头看看还有哪些问题存在,不断完善人工光合成的体系。”她说。

相关文章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于单原子催化剂的......

院士领衔!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晓东、林坚团队,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

消除抗生素污染新方法,速率更高、产物更安全!

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在许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量占比约为70%。围绕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

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被开发,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李英宣课题组开发出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研究成果以《在铂负载镍基金属有机框架上运用双活性位点协同作用实现热辅助红外光催化转化大气中的二......

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利用火星陨石智能创制产氧催化剂

移居火星是人类的梦想,但首先要解决缺乏氧气的问题。火星上存在水资源的可能,为利用太阳能驱动的电催化析氧反应制备氧气提供了机遇。人类无法在无氧的火星环境下长期生存,因而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创制催化剂成为难以......

液态金属催化剂引领化工工艺变革,助力实现“绿色化学”解决方案

液态金属可能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绿色化工”的解决方案。科学家们测试的一项新技术,有望取代自20世纪初成为主流的能源密集型化学工程工艺。9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的一项创新研究,摆脱了由固体材料制成的......

美能源部2000万美元支持地质氢项目:未来的绿能不是梦

橄榄石矿物,如镁橄榄石,在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氢气。图片来源: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地质调查局 提取地下氢气用作清洁燃料,这一尝试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的大力推动,能源部下属高级能源研......

大连化物所邓德会:新过程用水直接加氢乙炔制乙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和副研究员于良团队,在水直接加氢乙炔制乙烯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利用碳化钼负载金(Au/α-MoC)催化剂,实现了直接用水作为氢源的乙炔加氢制乙烯新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