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15 09:48 原文链接: 生物多样性减少致植物分解速度放慢影响全球碳预算

  近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生态学研究,评估了植物残体的多样性和分解植物残体的生物多样性,这两者对于植物残体分解速度的影响。调查发现,在所有生态系统中,植物残体和腐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会放慢植物残体中碳循环和氮循环以及分解速度。

  未分解的死亡植物组织及其部分分解产物,就是植物残体。由于这些凋落物的分解归还到大气中的量是全球预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不但对生态系统生产力起作用,更对全球的碳预算产生影响。而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分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背后的机制,也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尤其是考虑到全球范围内物种的迅速丧失。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斯蒂芬·海施威勒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五个陆地和水生地点进行了植物残体分解实验,地点从亚寒带到热带地区都有。在所有研究的生态系统中,他们都发现植物残体和腐生生物(分解植物残体的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的减少,会带来植物残体中碳循环和氮循环以及分解速度的放慢。而生物多样性减少带来的分解速度放慢,将对给初级生产者的氮供给产生限制。

  此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一个可能推动这一效应的潜在机制。他们报告了从固氮植物的植物残体,向快速分解的植物的氮转移的证据,这突出了在混合的植物残体中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能在分解过程中控制碳循环和氮循环。

相关文章

植物微生物互作对森林磷限制的缓解机制揭晓

近日,《新植物学家》发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刘玲莉团队的最新研究,他们发现热带森林中植物受到的磷限制通常高于温带森林,但物种之间和站点内差异很大。分布于不同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磷限制,......

2.5亿年前化石揭示植物“爱睡觉”的原因

16日从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获悉,冯卓团队利用一种独特的昆虫咬蚀结构巧妙证实了化石植物存在感夜性(叶片白天展开,夜晚合拢或下垂),把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时间推到了2.5亿年前,并提出植物叶片的“睡眠运动”......

这地山区发现腹水草属植物新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胡光万研究团队在鄂西南武陵山区的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发现了一个腹水草属(草灵仙属)植物新种,并将其正式命名为:武陵腹水草。这个新种是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并命名的腹水草属植物,也是......

“黄河之肾”甘肃玛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县长杨智明16日表示,被誉为“黄河之肾”的玛曲县,探索出一套具有“玛曲特色”的高寒沙化、草原治理模式,黄河沿岸草原沙化退化已得到根本遏制,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学家发现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

《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获悉,该园园艺保育中心研究人员和合作者在湖北省西部的竹溪县和神农架林区发现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巴山黄耆。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 Phytokeys&......

版纳植物园首获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是农林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产权,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与专利、商标、版权等并列的七个战略专项任务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收到国家林业和......

生态环境部公布生态环境执法6个典型案例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消息,2022年,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公安、检察机关,扎实开展深入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重拳打击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行为。截至2......

研究阐明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联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樊磊等科研人员,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遥感学报》(JournalofRemoteSen......

科研人员在湖北发现植物新物种巴山黄耆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在湖北发现了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巴山黄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在国际期刊《PhytoKeys》上。据了解,巴山黄耆目前发现于湖北省西部的十堰市竹溪县和......

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题,这儿有座特殊的博物馆

在素有“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美誉的云南,有这样一座特殊的博物馆——种子博物馆。种子博物馆位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扶荔宫”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内,是我国第一座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题的博物馆。眼前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