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29 11:58 原文链接: 施一公: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2008年,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施一公的全职回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震动,《纽约时报》在头版进行专门报道,探求其中原因。

  “其实,我的动机再简单不过: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髓里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施一公这样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人员中有72.83%的人像施一公一样,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报国正当其时

  几年来,在施一公带领下,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和医学院科研团队已在《细胞》《自然》《科学》等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先后有两项成果被美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

  国家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和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除了众所周知的“千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其他部门和各省区市的人才引进项目,都对留学人员回国给予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感到,在祖国的怀抱里,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

  “我坚定地相信,中国对世界开放,鼓励出国、召唤回国,都是国家前途之所在。”留美人员中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第一人、2003年回国创办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王晓东这样认为。

  圆梦适得其势

  在中国梦的召唤下,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愿意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各地引来一个领军人物后,往往都会带回一个科研团队,产生一批创新成果。2011年7月,海归博士丁列明和他的创业团队经过10年努力和奋斗,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打破了进口药物的长期垄断。

  凯美纳的成功,受益于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也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项目资金链断裂,第三期临床试验无力启动。生死关头,是杭州余杭区政府雪中送炭,出资1500万元使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很难想象,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回国,我们还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丁列明坦承,如果留在美国,充其量只能完成阶段性的研究,最终把项目转给某个大公司。“我们从心底感恩祖国给了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和机会。”

  是梦想更是责任

  “即使在中国做着和美国同样的事,在自己的祖国也会开心得多。”施一公说,“回到清华后,我每天早上都很激动,又是新的充实的一天,又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众多留学归国人员心中,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梦想,更是一种责任。“很多人出国后,会批评国内的各种问题,即便中肯但也于事无补。与其在国外批评、抱怨,不如回国做些具体工作,切实推动国家解决一些问题。”从美国回来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这样说。

  “在时代责任面前,真正的理想者不能仅仅独善其身。”海归青年张雷这样说。2007年,31岁的张雷从欧洲回国创业,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创办的公司已成为全国风机制造领军企业。公司科研团队开发出全球首创低风速智能风机,结束了我国中东部低风速区域无法有效开发风电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不是一个遥不可期的梦,而我们将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多让人骄傲。”现在已是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的海归博士潘建伟寄语海外留学人员,“如果你真想有一番作为,那就赶紧回来,踏踏实实工作,国内肯定比国外更有空间。”

相关文章

施一公团队构建目前最精确的NPC胞质环结构模型

《科学》以封面专题的形式发表了5篇NPC论文,施一公团队的论文是其中一篇。大约在12至16亿年前,原始的真核细胞出现。除细菌和蓝藻外,真核生物几乎涵盖了所有动物和植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真核细胞的微观......

施一公与南开师生交流科研心得

4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到南开大学,与学校师生面对面,授课交流谈心得。施一公在讲课中宗琪琪摄“其实同学们可能没有想到,我景仰南开大学已久,但今天是第一次到南开大学。刚来南开校园......

海归院士全职归国:“我回国,砸了太太的饭碗”

西湖大学近日再迎全球顶尖学者加盟——德国工程院首位华人教授院士、著名生物工程学家曾安平。此前,他是汉堡工业大学终身教授、生物过程与生物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加入西湖大学后,曾安平将打造一个全新的校级合成......

回国就业成趋势海归就业呈现新特点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对留学归国人才的吸引力持续提升,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归回国创新创业的意愿进一步加强。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涵盖海......

施一公领衔!西湖大学,持续奋进!

2021年,西湖大学再次迎来突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在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与期待。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正式启用2021年10......

施一公:创新,永远向顶尖发力!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施一公:创新,永远向顶尖发力!新华社记者陈芳、温竞华首次发现次要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2021年他带领团队再获剪接体结构的重大突破;在《自然》杂志最新发布......

施一公团队发现无线信号范围内的特定电磁辐射影响睡眠

近几十年来,环境中的电磁辐射(EMR)特别是无线信号不断增加,然而环境EMR对生物体的影响仍不清楚。近期,清华大学/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发现无线信号范围内的特定电磁辐射能增加小鼠的觉醒,研究结果发表在《......

施一公:让更多世界级成果出现在我们的实验室

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和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几次改约后,记者终于见到了他。地点是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这也是他的更衣间、休息室。在这里,成堆的专业书籍摞在一起,衣架......

担任西湖大学校长,代价是发表文章创25年新低

施一公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施一公:“担任西湖大学校长,当然会影响我的科学研究,但这种影响是我心甘情愿意付出的代价。我过去一年(2020年)发表的文章数量......

施一公撰文: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