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27 13:51 原文链接: 中科院军科院抗菌协会研发出速效安全抗流感病毒口罩

  “全新速效安全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抗禽流感H5N1病毒防护型口罩研制成功”。日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以下简称“抗菌协会”)、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京正式公布了这一消息。

  近年来,SARS、禽流感、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院内感染)等微生物肆虐,尤其是最近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抗菌协会理事长刘新厚指出,细菌一般通过接触物品传播,呼吸道病毒传染则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应对呼吸道病毒流行,除了环境消毒和一般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外,通过抗病毒材料与口罩等防护用品的有效结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

  一般口罩只能阻挡病毒颗粒的通过,无法杀灭和抑制病毒活性,也就是说,普通口罩的防护效果是有限的。基于此,早在甲型H1NI流感爆发之前,抗菌协会即联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科研攻关组,共同进行高效安全抗病毒防护型口罩的研制。此次研制成功的速效抗流感病毒防护口罩,正是该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据课题组组长、抗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毕忠介绍,该速效抗病毒口罩采用BCNT纳米抗病毒技术,能够有效杀灭和抑制细菌、病毒的活性。该BCNT纳米抗病毒技术是含银纳米材料技术和纳米复合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根据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检测,该抗病毒口罩与病毒作用即时(<5秒)即可杀灭或抑制TCID50为5.25个log值(半数细胞感染病毒稀释度为1:78000)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和禽流感病毒(H5N1)。山东省卫生防疫站的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则表明,该材料主要成分属无刺激性。

  有关专家表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抗流感防护技术的投入与推广,以期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中科院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京区院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主持会议,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出席会议。座谈会上,......

科研团队在电化学合成尿素方面取得新进展

2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科研人员在电化学合成尿素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上。近期,中科......

西安光机所研发的有效载荷将参与梦天实验舱实验

发射现场图像 。 燃烧诊断光学子系统。 激光干涉形貌测量仪和气体密度光学测量仪。箭载/船载摄像装置拍摄的画面。图片均由西安光机所提供10月31日,我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搭载......

深入认识大脑微环境新支持,12种分泌因子的同时检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瑶团队利用单细胞多种类分泌因子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神经—免疫细胞互作网络的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随着全球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神经......

西安光机所等提出广义电磁虚动量力高阶理论模型

验证光学虚动量力的微粒旋转实验。(a)产生光学虚动量涡旋的全息光镊实验装置;(b)两个金小球被分别捕获在IPM涡旋光束的内外侧平衡位置,并沿不同方向做轨道运动。论文作者供图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

北半球夏季延长20天,罪魁祸首竟是自己?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发现以温室气体为主导的人类活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长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以博士研究生林蔚为第一作者、王春在为通讯作者......

金属所材料在梦天实验舱任务中获应用

10月31日15时37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科学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获悉,该所研究员马宗义团队研制的新型铝基复合材......

走进中科院科学节植物科学专场活动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主场活动在中科院植物所(以下简称植物所)举办。在为期2天的主场活动中,植物所(国家植物园南园)特别推出“零距离”板块作为植物科学专场活动,旨在向公众......

揭示单原子驱动载体表面动态碳化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副研究员杨冰团队,与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朱倍恩合作,在单原子催化剂动态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单原子不仅提供活性位点,同时还可以在长时反应过程中......

揭示单原子驱动载体表面动态碳化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副研究员杨冰团队,与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朱倍恩合作,在单原子催化剂动态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单原子不仅提供活性位点,同时还可以在长时反应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