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21 10:41 原文链接: 贾鹤鹏:科研贪腐的体制逻辑何在

  更加根本的解决之道,应是厘清市场与公立科研的界限,并分清政绩目标与科学目标。

  自中央加大打击腐败力度以来,不光是部级高官被双规和批捕的数量“屡创新高”,科学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大腕儿”成为阶下囚。

  最近一段时间来,就有浙江大学负责水体污染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教授陈英旭因贪污945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紧随陈英旭,原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宋茂强也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陈英旭们”的贪腐是在科技资源迅速增加的大背景下发生。这类贪腐事件的发生,不仅说明科技项目的管理机制仍有欠缺,更体现了以科技赶超为目标的大型科技项目,与现有科研体制之间必然的张力。

  陈英旭、宋茂强在事发前皆是负责重大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其中陈英旭还是投资数百亿元的水污染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治理太湖源流之一苕溪污染的“苕溪课题”的子课题“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示范工程”的负责人。“苕溪课题”总经费高达3.135亿元,其中国家拨付经费1.0544亿元。

  项目经费的迅速膨胀并不意味着管理体制可以同步就位。值得深思的是,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看起来并不缺乏经费监督,恰恰相反,在科技领域,尤其是在重大科技专项这类“花大钱”的地方,事先的财务审批和事后的审计极严。以至于宋茂强这样的“大科学家”,不得不用大量的冒名身份证、筹措的火车票和其他差旅票据一张张把几十万元经费虚报出来。他们的这种做法既体现了贪腐分子的“执着”,实际上也代表着科学界的芸芸众生相。很多不可预期的合理开销,由于事先无法列入预算也不能提取,不得不采取各种猫腻。

  这么说,绝无替“宋茂强们”等辩护的意思。而是强调,当合理的开销也不得不通过报销四处筹措的火车票来解决时,不正当的经费支出就更能暗渡陈仓了。

  如果说,不合理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导致猫腻频出,那目标不确定、评审不透明、参与者经常数量有限的重大科技项目(不仅局限于正式的科技重大专项)的不断增加则为利用体制漏洞提供了更多机会。很多重大项目要求的就是技术实现国际领先,或者解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技术需求,但如何算是领先,如何衡量解决了战略需求,则实在“难于言表”。

  本来,绝大多数科学项目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经费使用细节不可预期这类特征,这种情况往往与财务官员事无巨细地列出预算的职业喜好有本质矛盾。现代科学的发展通过科学界的自治解决了这一矛盾。项目该花多少钱,科学家们的小同行大体有数,而小同行往往会成为彼此的基金项目评委。

  但经费大幅度增加、实施细节各方都无经验的重大科技项目,则打破了这种科学界自治的惯例。而重大项目的评审不透明、参与者局限在精英小圈子中这些屡被普通科学家诟病的毛病,只能让客观超脱的同行评议的梦想更遥不可及。几乎可以想见,今后会有更多陈英旭、宋茂强等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东窗事发。

  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现在科研资金预算管理的各项规定已经细得不能再细,而指望财务官员洞悉各项科学目标的精确成本那更是绝无可能。

  更加根本的解决之道,应是厘清市场与公立科研的界限,并分清政绩目标与科学目标。但凡能以市场招标方式解决的技术突破,尽可交给市场并以公开和开放的方式评审。招标项目的目标本身则应当既符合市场预期,又符合科学发展的轨迹,而非为了政绩喜好而立项。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基础科研和公益项目,则应该尽量发挥科学本身的自治,创造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透明开放,让学科的小同行们为了自己领域的进步和荣誉,自觉践行规则。

相关文章

科学家Science发文:后悔为科研牺牲健康

编译|孟凌霄科研(Study)、社交(Social)、睡眠(Sleep),三者不可得兼?来自贝尔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郑明徳(音),在Science发文回忆了学生阶段,自己为科研牺牲健康,最后因肠胃病到急......

多重补贴达60万!国家级科研平台大力引进博士人才!

......

瞄准真问题山东新政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在先后实施了“完善科研经费管理19条”“松绑+激励20条”“包干制”等三轮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后,山东在对科研人员放权赋能的道路上继续“加码”。4月中旬,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解读刚刚出台的《关于改......

秦四清:科研突破——非宁静无以致远

与疫情前相比,我的聚会喝酒次数下降了约70个百分点;在疫情期间,的确应大幅减少聚会喝酒次数,但没必要完全杜绝之,因为聚会(许可时)可交流信息,喝酒可催生思维火花。前几天,我和几位高朋喝酒聊天时,某朋友......

阿斯利康、罗氏等顶级药企青睐,这位85后创业者做了什么

与很多更喜欢天马行空侃侃而谈的创业者相反,景栗科技的创始人赖罡斌应该算一个“非典型”创业者。“赋能”、“想象空间”、“生态战略”这些在创投圈高频流转的词汇,在他与动脉网于初春进行的一次访谈里几乎听不到......

多所高校暂缓返校对已返师生加强疫情防控管理

近日,全国多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多所高校宣布暂缓返校,实行线上教学。对于已返校的学校,加强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实行出入校“审批制”,并安排在校师生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

冯建峰:科研是第一快乐的事

人物名片冯建峰:1964年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副主任。在计算神经科学领域发展了一系......

中国式“拦路虎”将如何突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然而,科技成果多,转化率不高,这依旧是限制我国创新发展“加速跑”的一个现实问题。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科技成果......

从科研到科普,现代“网红”在焦虑什么

“您每天花多长时间在网上?”听到这个问题,袁岚峰抓了抓自己稀疏的乱发,给出答案:“几乎所有时间。”想了想,他又补充道:“不在上课、备课、接受采访,那就是在上网。”很难想象这个回答来自一个科研工作者。袁......

外国研究结果:中国科学影响力可能被低估

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几十年后,一项新的评价标准显示,中国在衡量国家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上超过了美国。这项日前发表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在被引排名前1%的科学研究中,中国研究的排名......